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已归档专题专栏 > “南粤古驿道”宣传专栏

【南粤古驿道】解读梅关古道与乌迳古道

时间:2018-09-06 17:02:59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 访问量: -
【打印】 【字体:

  一、解读梅关古道与乌迳古道

  (一)梅关古道的历史定位

1

梅关古道(陈馥敏/摄)

  位于南雄市北26千米的梅关古道,从江西赣州经浈江、武江、北江而后抵达广州,穿粤、赣二省,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古道,也是南粤古驿道的综合历史文化通衢,它在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1. 固体史籍。梅关古道是中华民族兴衰史的重要篇章,见证中国重大的历史变革。秦统一岭南次年(公元前213年)派屠睢、任嚣、赵佗等,叩关南征,次年在五岭巅峰筑横浦关,开南北通道,汉武帝派遣楼船将军杨仆率师平南越,“出豫章,下浈水”,在岭巅凿道,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张九龄奉诏主凿梅关古道。宋蔡抗、蔡挺拓宽古道,元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杨益和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马都丁先后修此道,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郑述铺路面九十余里,明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广东布政使濂行与南雄知府江璞征民工铺道,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秋石达开旧部康王汪海洋焚关。

  2. 中国人口南迁的大动脉。梅关古道是中国人口南迁大动脉。早在战国时期大批越人迁往岭南,以梅鋗为首位拓荒者。位于梅关古道南的珠玑巷是中原人口往珠江三角洲迁的关键驿站。侯景之乱,北民南迁至赣、闽、粤。南北朝时(约公元420年),部分人经宁都、石城入居闽粤地区。唐广明元年(公元880年)起,因藩镇割据,安史之乱,黄巢联合庞勋起义,再次掀开南迁狂潮。据阮元《广东通志》载,唐贞观十三年,韶州领曲江、始兴、乐昌、翁源四县,仅有6950户,40416人,到天宝元年增至31000户,168948人,均增加5倍。北宋末靖康之乱,南迁近1亿人。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南雄州包括浈昌、始兴二县有3863户,元末增至20339户。自北宋中后期至元代初期的二百多年间,中原及江南氏族由珠玑巷陆续南迁130多次,人口约4000多万,遍布全省及世界84个国家和地区。珠玑巷是韶关客家人“家焉”的中转站。

  3. 重要的古商道。古道有效拉动了沿线经济,是重要的商道。南始南雄州门铺,依次经长宁铺、长迳铺、沙水铺、石塘铺、里东铺、火迳铺、小岭铺、红梅铺(至明代设珠玑街、石塘街、里东街、灵潭街、中站街、火迳街、小岭街7条街)、梅关到达赣南安(大余)是这条商业链的关键环节。广州、四邑、福建、豫章、楚南、赣州、兴宁等会馆林立,城区和郊外有清平、南皋、皇中、长坪、大墨、上韶、文化、布贤、大风墟等九大贸易市场,有牙、旅栈、银楼、典当、米行、盐行、中药、烟茶、布匹、京果、土纸、饮食、转运、木材等十几个行业,共221间。“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众践履,冬无寒土”,孕育了岭南第一商贸名邑——“小扬州”雄州城镇。浈江沿岸建盐、木、猪等10大码头,500艘船只,100辆牛车。始于宋代的广盐和韶铜,经此北运的挑夫达10万人,两宋每天来往此道的夫力不下千人,呈现“长亭短亭任驻足,十里五里供停骖;蚁施鱼贯百货集,肩摩踵接行人担”的昌隆气象。明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两广巡抚叶盛在南雄太平桥置关榷盐,称太平关,仅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就收商税、铁课等达43000多两。意利玛窦在《中国札记》载:“广州者,海舶登岸处也。唐时,广州之波斯、阿拉伯商人,北上扬州者,必取道大庾岭,再沿赣江而下,顺长江而扬州也。”大量商货运抵这里,越山南来北往,运进广东的外国货物,也经由此道输入内地。旅客骑马或乘轿,商货曾驮或肩挑。队伍每天不绝于途,歇足地和路旁旅店也一路不绝。”湘、赣、闽、浙和穗等商贾云集,“舟车辐辏,踵接肩摩,攘攘熙熙”。据《中西交通史料汇编》载,1934年大余公路通车时南雄仍有2500多夫力接踵交臂于此。

  4. 传播宗教文化途径。梅关古道是宗教传播的康庄大道,目前仍存宗教建筑有:夫人庙、钟鼓岩、康王庙、太子庙、大雄禅寺等,是传播宗教文化的固体佐证。

  5. 南北民俗大熔炉。梅关古道是南北民俗的大熔炉,仍存较著称的习俗有:南雄黑头帕、舁茅船、南雄嫁女三大宝、梅岭船家婚俗、城北婴儿“暖花”等。

  6. 美食之路。古道沿线代表性美食有:饺俚糍、南雄状元糕、香薯糟、红冻肉、狗肉、挂印封金(酿豆腐)、钻缸酒等。

  7. 古诗传播之线。古道孕育了独特的“梅关古道诗”:

  (1)“手信”诗:在梅关古道与友人送别,吟诗相赠成为特殊的“手信”。“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后魏陆凯《赠范晔》、唐代有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沈佺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张九龄《自始兴溪夜上赴岭》、刘长卿《却赴南邑留别苏台知己》、许浑《岭外路遇表兄却寄》》、宋苏轼《度梅岭寄子由》等。

  (2)题注诗:以梅传情,藉道达意。丘浚《题大庾岭红梅》、吴廷举《大庾岭松》、黄仲昭《南安行台赋古梅》、清伍秉镛《梅关步武图咏》、元杨宗岱《梅岭图》等。

  (3)写景诗:宋代朱熹《登梅岭》、元刘秉忠《岭北道中》、朱彝尊《凌江道中》、袁枚《过庾岭》、余光璧《梅岭隘》、王士祯《归度大庾岭》、胡定《庾岭红梅》等。

  (4)抒情诗:宋文天祥《生朝》、章得象《放钵石》、张士逊《云封寺》、明戚继光《度梅岭》、解缙《谒文献公祠》、汤显祖《秋发庾岭》、清戴锡纶《寄梅驿》、丘濬《题大庾岭红梅三首》等。

  (5)战事诗:民国张肇基《辛亥壬子之间,权守南安,两至梅岭,和张文献公祠原韵》、国薛雪《庾岭红梅》、刘厚庵《游庾岭谒张文献公祠,用壁间原韵》、陈毅《梅岭三章》等、田汉《登梅岭》、陈丕显《重访梅关》等。

  (二)乌迳古道的历史定位

2

乌迳古道

  据史料载,乌迳古道始开于东汉三国孙权时期,经晋南朝至隋唐时期修整,是水陆并运,连接中原最快捷、最平坦通道。据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谭大初编《南雄府志》载:“乌迳路通江西信丰,陆程二日,水程三四日抵赣州大河。庾岭未开,南北通衢也。”木帆船从南雄城沿浈江,转陆路途经田心、松木塘、鹤子坑、鸭子口、石迳圩、老背塘、犁水丘、蕉坑俚、赣信丰县九渡水圩、小邕、桃江、贡水、赣江,全长120千米。1934年通公路,抗战时设新田官运站,为粤赣物资驿路之一,承担军需民用物品运输。

  1. 历史之道。据《史记》载:“……主爵都尉杨仆为楼船将军,出豫章,下横浦”。

  2. 水陆“通衢”。河流是以人类为核心的独特生态系统,乌迳古道是联络南北,水陆兼运“通衢”。

  3. 迁徙之道。自秦后,历代迁入南雄境内的客家人达千姓,由乌迳古道迁入不乏其姓,60多个姓氏从中原经此南迁。大体路线为:依次从中原、江浙、闽西、赣南至乌迳;依次从中原、赣南、南雄至乌迳;依次从闽西、赣南、始兴至乌迳。魏晋有新田李姓;唐有平林村孔姓、山下叶姓、上朔彭姓;宋有叶姓、水松董姓、界址赵姓、上浆田黄姓、古城李姓、延村冯姓;明清有陈姓、李姓、张姓等。

  4. 商贸之道。据南朝《南越志》载:“越之市为圩,多在村场,先期召集各商或歌舞以来之,荆南岭表皆然。”凭借水陆运输优势的乌迳,珍货充积,人物华盛,商业繁荣。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乌迳设“平田巡检司”,明清时称“市”,清代出现“日屯万担米,夜行百只船”盛况。据《南雄交通志》载:“明嘉靖年,乌径称市,新田、乌径沿河有盐店、牙行二百二十一间,来往乌径至南大坊的牛车每天约一百辆,往来于南雄至新田、乌径的木帆船约五百艘。……乌径路是广盐驿运路线之一,在新田设有官运站。”存“一市三圩”(即乌迳市、新田圩、锦龙圩、石迳圩)。乌迳为南雄市第一大墟市。

  5. 古村落之脉。浈江呈“卧龙怀珠之势”,乌迳北枕南岭,南带浈江,襟带众流,中穿盆地,平畴沃野,南雄险扼,雄关巍立,粤北要会之所,建村立业首选之地。现存著名古村有:界址崇化村、赵屋、赵坑、洋街、叶坑;乌迳白胜村、新田村、水城、水松村;黄坑溪塘村;水口篛过村;南亩鱼鲜村、官田村;新龙龙口村;油山上朔村、平林村、古城村、爱敬堂村、延村;帽子峰乾村等。

  6. 书院文化之道。随着中原文明沿乌迳古道涓涓注入南雄,创建书院,培植英杰也应运而生。乌迳古道沿线较著名的书院有:平林村的孔林书院、篛过村的孝思书院、太乙书院、新田村的文明书院、白胜村的白胜书院等。

  7. 姓氏文化之乡。乌迳古道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仅存宗亲节的古道。有关姓氏节的缘由,较流行的说法有:曾有位罗姓山民在清明节上山采药,不慎失足坠崖,被二位同姓猎户相救。为了感激救命之恩,罗姓山民择日请二位“老华”到家做客,并特邀同村乡亲相聚,后演变为客家人的“姓氏节”。据不完全统计,界址、乌迳、坪田、新龙、黄坑、大塘、油山、邓坊、南亩和湖口等乌迳古道区域,近50余姓,1000多个自然村,40000户,约200000人,都过“姓氏节” 

  8. “乌迳美食”之道。乌迳美食是南北口味的结晶,较著名的有:腊鸭(“曝腌”)、龙猪、钻缸酒等。

  9. 红色文化之道。据《南雄市志》载:“至2004年,先后多次调查核实,并经广东省和韶关市人民政府批准,南雄革命老区分布在17个镇168个行政村,1350个自然村。其中属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老区有390个自然村,抗日战争时期的老区有77个自然村,解放战争时期的老区有883个自然村,均已列入1997年省民政厅编印的《广东省革命老区村庄名册》。”乌迳古道内的革命老区有98个,自然村731个。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彭德怀、项英、陈毅等曾率领红四方面将进入南雄,指挥南雄县委开展武装斗争;1932年,由毛泽东、朱德、王稼祥统率红一方面军与盘踞南雄的粤军在水口进行战斗。项英、陈毅等指挥红军游击战。主要红色文化资源有:革命老区、红军宣传标语、《当红军歌》诞生地等。

  10. 山水文化之线。乌迳古道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兼山水之美。沿途著称景点有:叶氏宅基八景、白胜八景、龙溪八景、新溪李氏十景、平林孔氏八景、官门楼八景、松溪八景、锦溪十景、上朔十景、延溪八景、溪塘八景、湟溪八景等。这些山水文化精华,是当地珍贵的旅游资源。

 

  二、活化梅关古道与乌迳古道的基本思路

  (一)加强文物保护知识普及,提高人们文物保护意识,对古驿道资源进行地毯式摸底普查,深入挖掘文物价值,做到物尽其用,为有的放矢活化古驿道提供原生态资源背景。

  (二)以古驿道为文化纽带,激活本土文化,实现灵活的精准文化扶贫:

  1. 强化古驿道保护理念,针对性、全民性开展自然、文化等资源的保护调研规划,为整理古驿道沿线的生态资源做良好的信息铺垫。

  2. 以古驿道为支撑,整合诸资源优势,挖掘独特产业要素,提升古驿道文化品位,推动文化与经济产业共进。

  3. 强化文化路线的保护理念,构筑综合公共服务体系,挖潜古驿道综合文化内涵,完善配套设施,以全域旅游视野科学规划,构建古驿道精品游线,开展古道商业文化体验,全方位振兴古驿道民俗游,形成特色游经济。

  4. 举办“古驿道文化节”等活动,营造保护古驿道的良好氛围,壮大古驿道宣传力度,提高古驿道知名度。

  5. 健全保护古驿道机制,加强政府职能的行使力度,提升执政能力。

  6. 加大对古道资源的保护和科学利用力度,杜绝粗放式开发资源,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全民性保护。

  (三)政府主导,制定《古驿道保护条例》等相关制度,明确保护责任与权益,实行保护问责制,用法制武器给古驿道保护撑腰。

  (四)活化沿道文史资源优势,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重构发展文化新格局。

  (五)努力拓宽保护古驿道渠道,多方筹集资金,尝试承包保护,充分调动民间力量,使文物保护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实现特色化、个性化、可持续性的保护利用。如梅关古道以“寻根文化”为开发核心,乌迳古道以“姓氏节”为开发根本,实现“双赢式”开发等。建立“古驿道保护网站”,充分调动社会能力,交流保护古驿道经验,壮大保护古驿道力量。

  (六)成立“古驿道文化研究会”,为有序活化古驿道文化提供理论研究机构。

 

  作者简介:

  黄玉美,韶关人,韶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作家。

扫一扫
关注政务微信
扫一扫
打开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