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佳节前后舞香火龙是我市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表演艺术活动。2月20日晚,一年一度的百年香火龙“闹春”祈庆升平活动在该市水口镇热烈上演。尽管当晚表演时天空不作美,阴雨霏霏的天气丝毫没有打消众多群众前来观看演出的热情。
活动当晚,伴随着激越的锣鼓声,十数名汉子舞着龙头,摇着龙尾,插满香火的龙身沿着街道小巷来回穿梭,如在云间翱翔翻腾。浑身金光闪闪的龙身在夜幕中狂舞,上下翻腾、左右旋转,场面颇为壮观热烈。高潮时火龙在空中快速地飞舞盘旋,点点燃香流光溢彩,令人叹为观止。
师傅们忙着插香制龙(蔡三鹏摄,下同)
据了解,我市香火龙于2010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以独特的造型,充分体现民间艺术文化的精髓,是岭南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粤北元宵节的一大特色,从肇始、发展、衍变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据记载,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主要起源于该市西北部山区的百顺镇。
相传早在康熙年间,百顺地区突遇大旱,蝗虫肆虐,瘟疫流行。一天,村中一老人梦见村边一个叫响水塘的地方飞起两条金龙,四处游走,金龙所到之处,灾祸尽除。第二天,老人带人去响水塘察看,看见那地方堆着两堆干稻草。老人想,莫不是梦中的两条金龙就是这两堆干稻草幻化成的?于是,老人便叫村民以稻草扎成两条草龙,并在草龙身上插满燃香,让村里身强力壮的青年打着香火龙在村里各处游走,以驱灾祈福。不久,天降大雨,旱情解除,疫害尽消。从此,舞香火龙成为每年元宵前后的常规之举,并一直流传至今。
香火龙点火仪式
时至今日,流传的香火龙取材于我市盛产的毛竹和农家常见的稻草扎成龙身后,再浑身遍插香火而成。香火龙有公、母之分,公龙体长9.8米,母龙稍短,通常为8.8米。在长期的表演活动过程中,舞香火龙由原先较简单的舞一条龙发展为双龙,由较简单的套路创造发展出包含“双龙戏珠”“跳跃龙门”“双龙出海”“游云四海”等多套路表演。香火龙还借鉴了其他民间艺术表演手法,在表演时灵活变换步伐,转换造型,并注重表演时两条龙的协调性,使整个表演反映出“龙”的特征—矫健、流畅、迅捷、霸气。
香火龙飞舞表演
每年的元宵佳节前后,也就成了香火龙“抬头”的喜庆日子(也称“闹春”)。夜幕降临后,在开阔的打谷场上,十数名庄稼汉紧张有序地同时燃香、插香,约在15分钟内在两条龙身上分别插入1600至1800条香火。插香完毕,伴随着锣鼓声、鞭炮声和人们的欢笑声,一老者站在场地中央舞动龙珠(火球),逗引双龙入场,两列舞龙者双手举着火龙,脚下按方位踩着“龙、虾”步法,缓缓登场。表演场上,飞舞翻浪、争相斗艳的双龙灵活异常,夜幕之中,只见香火不见人,令人叹为观止。
市民开心庆元宵
在有些村庄,香火龙还会走进村子的姓氏祠堂,并在每个村的祠堂前进行表演。在村民的舞动下,双龙变幻出“双龙戏珠”“跳龙”“对龙”等动作,而随着香火龙的舞动,村民们也会不间断地燃放鞭炮,当地人称之为“敬龙”。香火龙在每一个小村表演结束后,都会换一次香,换香时村民们会拔下龙身上还未燃尽的香,并带回家中,祈求新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