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精神文明创建专题专栏 > 文明南雄宣传

南雄“茶花灯”等3个项目被列入“韶关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时间:2015-06-02 09:09:00 来源:南雄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 访问量: -
【打印】 【字体:
 

图为传统舞蹈“茶花灯”

  近日,韶关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了韶关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这批12个入围的名录中,南雄市占据了3席,即:传统舞蹈“茶花灯”、传统舞蹈“火龙、火狮、火凤、火虾”和传统技艺“扎稻草龙”。

  据了解,茶花灯是一种灯类的传统舞蹈,它起源于清代光绪年间,至今一百多年历史,发源于南雄市南亩镇官田莲塘村。南雄茶花灯以“时唱时和,锣鼓伴奏”为主,把唱、做、念、打融为一体。其特点是“靠节奏、舞显美”“以头为领、以群而舞”,节奏是构成茶花灯舞蹈动作的基本要素,整个舞蹈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娱乐性强,乡土气息浓郁,深受群众喜爱。

  火龙、火狮、火凤、火虾流传于南雄市水口镇水口村及附近村庄,正月十三、十五、十六舞火龙、火狮、火凤、火虾,是南雄市水口镇水口村闹元宵的传统习俗,由光绪18年(公元1892年)传入水口,至今已有近110多年历史。其寓意是感谢大自然的恩赐,感谢上苍的福佑,祈盼年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兴财旺。该习俗舞蹈以龙、狮、凤、虾的造型取胜,龙、狮、凤、虾均由本村村民自己制作,旧时用木、藤(现用小铁条)先扎好支架,再用稻草沿四周扎实,使之形成龙、狮、凤、虾等形状,惟妙惟俏。表演前,先用1000余支特制的香插遍火龙、火狮、火凤、火虾全身,点燃香火后,在社官前杀雄鸡、奉神、拜祭,请出火龙、火狮、火凤、火虾,然后开始出村巡游、表演。火龙、火狮、火凤、火虾表演队有80多人,他们个个头戴上尖下大的竹甲圆帽,上身赤裸,下着短裤,腰扎红布带。观看的村民则不断地往表演队伍中投掷鞭炮,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火龙、火狮、火凤、火虾的动作虽然比较简单,但表演者不怕鞭炮、烟花喷烧,更不怕火龙、火狮、火凤、火虾上面的香火熏烧,他们动作勇猛,雄风依旧,突出了村民敢于与恶魔做斗争和表演着勇猛无比祈求平安的强烈愿望。于是,伴随着粗犷的击鼓乐,在密如雨下的鞭炮中,气势磅礴的火龙从烟雾中钻出来,活灵活现的火狮、翩翩起舞的火凤和栩栩如生的火虾紧跟火龙,他们在火球的引导下,将欢乐送到村里的每一个角落。

  扎稻草龙是南雄百顺镇白竹村舞香火龙独特的一种传统技艺,百顺香火龙和扎龙技艺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龙舞(香火龙)2009年成功申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保护项目;2011年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保护项目。扎香火龙用稻草扎制二条草龙(分公母),以红绸布扎制一枚火珠(龙珠),草龙肚下插数根撑杆(舞龙手操举用),火珠一头插举撑杆一根,表演前,在草龙身上遍插燃香,在夜幕中,呈现出“火龙”的形态,表演场上舞龙队员动作协调地挥动龙身,在持珠队员的逗引下完成各种动作、造型。

扫一扫
关注
扫一扫
打开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