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精神文明创建专题专栏 > 我们的节日

传承苏区精神发展民俗文化―――南雄举办元宵民间艺术展演

时间:2015-03-06 12:12:00 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量: -
【打印】 【字体:

3 5 是传统的元宵佳节,为丰富和活跃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南雄市在时代广场举办了“传承苏区精神,发展民俗文化”元宵民间艺术展演活动,界址纸马舞、南亩茶花灯等传统节目时隔30年重新登上表演舞台,当地群众万人空巷,竞相目睹民间艺术奇葩的风采。

尽管当日天气非常寒冷还下着连绵细雨,但丝毫没有打消市民前来观看演出的热情。表演还没开始,广场上就已经是人头涌涌了,市民们携亲带友,三五成群来到时代广场,等待阔别舞台30年之久的民俗表演。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早早来到现场,想寻回儿时看纸马舞、茶花灯表演的记忆。

图为纸马舞表演

“正月里来闹花灯,一面铜锣响云天。一年四季平安好,风调雨顺丰收年。”随着乐器和锣鼓伴奏,界址纸马舞登台表演8匹马、1条金龙,两个老翁推着车乘坐着两个花旦,一旦手拿着花束,一旦手拿花帕,演唱着《十二月花》,让现场观众一饱眼福。随后,同样在淡出公众视野30年的“龙头凤尾中鲤鱼”茶花灯闪亮登场。记者在现场看到,茶花灯由5人组成,第一个是男角舞龙头;第二和第四个是男扮女装的花旦提着茶花灯,第三个是丑角手提鲤鱼灯(俗叫三花或手中宝),第五个男角擎一只凤凰。因此叫做“龙头凤尾中鲤鱼”茶花灯,舞蹈时与舞龙略同。有乐器和锣鼓伴奏。茶花灯先舞后唱,舞完茶花灯后,留下两位茶女和一个男演员演唱,演唱有《读书歌》、《摘茶歌》、《绣香包歌》。出行时唱《出门歌》,表演结束时唱《谢茶歌》。唱完后,由提鲤鱼的丑角和提茶花的男旦表演三脚班的采茶戏,如《补皮鞋》、《卖丝线》、《卖杂货》、《吊拐》等传统节目。

图为茶花灯表演

  南雄是省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其中南亩的茶花灯是采茶戏的三大起源地之一。据《中国戏曲志》上记载,明代嘉靖年间南雄盛行节庆唱灯的习俗,“上元喜簇花灯,作龙狮各种戏舞,唱采茶灯”,采茶戏中“生、旦、丑”三角,就是南雄南亩茶花灯的“三脚班”,所唱传统茶花灯的曲目有《读书歌》、《摘茶歌》、《绣香包歌》等。而界址镇纸马舞则起源于西周,在界址传承也有300多年历史。每年正月初二至元宵节日。界址镇赵屋村的村民们为祈求风调雨顺,合村平安,都会举办纸马舞到附近各村巡回演出活动,先唱马灯后演唱传统采茶戏。据该村赵氏通书记载,在大神夸父曾经逐日的平野上,有个夸父之山,北方有个森林,叫做桃林,广茅三百里,在那儿是出产名马的地方。他们的祖先造父从桃林取得名马之,调训好后献给周穆王。周穆王配备了上好的马车,让造父为他驾驶,经常外出打猎、游玩。有一次西行至昆仑山,见到西王母,乐而忘归,而正在这时听到徐国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着急,在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镐京,及时发兵打败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乱。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赵城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为赵国始族。为纪念先祖,赵氏子孙一直继承了舞纸马舞的习俗。从赵屋村在界址镇定村以来,就由当时的民间艺人董祥生传承至今,有300多年历史。

   然而随着村民外出务工增多和现代各种文艺娱乐活动冲击等因素,南亩“茶花灯”和界址纸马舞日渐式微,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近年来,熟悉茶花灯、纸马舞的老人一个接一个地辞世,愿意学这种古老小调和曲目的人越来越少。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后继乏人、濒临失传的茶花灯、纸马舞茶花灯,去年以来,南雄市文化部门积极组织专人进村入户,对茶花灯的唱腔、曲调、歌词、服装、道具等一整套艺术形式进行整理与归纳。并指导界址民间艺术团将纸马舞恢复了8匹马,1条金龙,配合传统民乐和采茶说唱。该市还派出专业的演员,向熟悉茶花灯、纸马舞的民间艺人拜师学艺,让这些至今已阔别舞台30余载的古老民俗重新搬上舞台,焕发生机。

扫一扫
关注政务微信
扫一扫
打开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