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精神文明创建专题专栏 > 我们的节日

我们的节日·元宵节

时间:2020-02-07 15:31:13 来源:本网 访问量: -
【打印】 【字体: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南雄·《九十九节龙》

LE3A2759.JPG

      九十九节龙发源于珠玑镇叟里元,早在周朝时期(至今三千多年历史)叟里元人的祖先齐心协力制作了九十九节龙。舞龙不单纯是为了欢乐而舞,更重要的是人们对巨龙的怀念和崇敬。九十九节龙以竹篾、布料制成,彩绘龙身,龙头大如风车,龙身共99节,表演时需要99个人共同舞动,舞龙着舞动长龙到各村祭拜。被列入南雄市县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南雄·龙舞《香火龙》

LE3A2903.JPG

      香火龙发源于南雄市百顺镇白竹片村,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活动时用稻草扎制草龙两条(一公一母),公龙长9.9米,母龙长9米,草龙身上满插燃香,夜幕下舞龙者手持龙肚下的插杆,舞动龙身,翻腾表演,表演的套路有火龙拜门、双龙戏珠、龙尾对舞、云游四海等。还借鉴了其他民间艺术表演手法,在表演时灵活交换步伐,转换造型,并注重表演时两条龙的协调性,使整个表演反映出“龙”的矫健、流畅、迅捷、霸气。被列入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南雄·《火龙、火狮、火凤、火虾》

18489203_18489203_1361982035935_mthumb.jpg

      “火龙、火狮、火凤、火虾”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传统舞蹈,流传于南雄市水口镇水口村及附近村庄,正月十三、十五、十六舞火龙、火狮、火凤、火虾,是南雄市水口镇水口村闹元宵的传统习俗,公元1892年流入水口,至今已有120多年历史,其寓意是感谢大自然的恩赐,感谢上苍福佑,祈盼年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该传统舞蹈以龙、狮、凤、虾为外形,均由村民自己制作,旧时先扎好支架,再用稻草沿四周扎实形成龙、凤、狮、虾等形状,惟妙惟肖。表演时,伴随着粗狂的击鼓乐、鞭炮声,气势磅礴的火龙从烟雾中钻出来,活灵活现的火狮、翩翩起舞的火凤和栩栩如生的火虾紧跟火龙,它们在火球的引导下,将欢乐送到村庄的每个角落。被列入韶关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南雄·《磨地狮》

LE3A2746.JPG

      磨地狮流传于湖口镇承平村委会下汾村及该镇周边村庄,磨地狮最初名字叫岩鹰狮,因为该舞狮表演的时候多采用矮步,蹲步等套路,并穿插了许多亲吻土地的动作,以表达对土地的膜拜。在20 世界80年代,改名磨地狮,其表演给人的印象是淘气、灵巧。特别是它们亲吻大地的精彩舞姿,体现了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土地的淳朴感情,也表达了人们向往年年丰收、岁岁太平的美好愿景。被列入南雄市县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南雄·《板凳龙》

      板凳龙在当地又叫“板桥灯”,始于清代1643年,是一种和亲睦族的文明活动,其主要活动范围以南雄市乌迳镇为中心,辐射到附近乡镇,如油山、坪田、黄坑、南亩等镇的乡村。板凳龙由32块衫板连接而成,每块衫板长约6尺,宽约1尺。板的两头凿孔,板与板的相接处用杉木条连接,使得连接处可以灵活转动。每年从年初二便开始舞板凳龙,一般一天游拜1-2个村庄,每到一个村庄,板凳龙表演队的主持人(或长辈)会给所到的村庄的长辈送拜年贴和金花,以行预告和拜会礼,直至元宵节后才结束。被列入南雄市县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扫一扫
关注政务微信
扫一扫
打开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