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南雄要闻

从“治水”到“智水”
南雄市水务局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南雄实践的“水文章”

时间:2025-04-20 13:35:46 来源:韶关市融媒体中心 刘璐 南雄市融媒体中心 曾诚 叶呈玉 访问量: -
【打印】 【字体:

  苏区南雄,以水为基,滋养热土,孕育希望。浈江、凌江蜿蜒,古郡南雄依水而兴。

  2024年,南雄市水利建设投资达6.04亿元,超额完成年度目标44.5%,创历史新高。全年防汛演练30余次,配置智能监控120套,水库除险加固完成92%,极端天气应对零事故。

  这背后是南雄水务人的辛勤付出。他们以“润泽万物而不争,造福百姓而不懈”的精神,默默奉献。

  新时代治水征程中,南雄市水务局全面深化改革,以党建引领,强化队伍建设,创新机制,推动河长制工作成效显著,绘就“碧水绕城,绿岸映天”的美丽画卷。

党建引领添新绿。.png

  党建引领:筑牢改革发展之基

  春日的清晨,阳光洒在孔江水库的大坝上,波光粼粼的水面映照着“党员先锋岗”的标识牌,熠熠生辉。在这里,党员突击队队长华运建正带领队员们进行日常巡查。汗水浸湿了他们的衣背,但他们的眼神中却充满了坚定与执着。

  “老华,你看这水位,今天得再加紧巡查几遍。”队员小姚指着水位计说道。

  “没错,安全无小事,我们党员就得冲在前头。”华运建回应道,语气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坚定。

  这一幕,正是南雄水务局党建引领的生动写照。近年来,该局党支部创新构建“1+5+N”党建体系,通过“三会一课”+水务讲堂双轨学习机制,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培养出一支既有政治觉悟又懂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张主任,您觉得党建引领对我们水务工作最大的意义是什么?”一位年轻党员问道。

  张金金沉思片刻后回答道:“党建引领,就是要在关键时刻凝聚人心,激发力量。就像我们党员突击队在汛期连续72小时驻守大坝一样,这就是党建引领下的责任与担当。”他的话语掷地有声,赢得了在场党员们的阵阵掌声。

  在南雄市水库灌区工程管理服务中心的会议室里,一场别开生面的党建交流会正在进行。中心主任张金金与党员代表们围坐一堂,共同探讨党建引领下的改革发展之路。

  自2022年南雄市水库灌区工程管理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坚持党建引领,各项改革工作扎实推进,项目工程建设风生水起,亮点纷呈,成效突显。近日,该中心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广东省先进集体。

  为了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治水实践,南雄市水务局创新“三会一课”+模式,将学习课堂搬到水利工程现场。在宝江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党员们围绕“如何打造节水型灌区”展开热烈讨论;在苍石水厂智慧化控制中心,技术人员为党员讲解信息化在供水管理中的应用。这种“沉浸式”学习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

  同时,南雄市水务局将支部建在重点工程上,成立“南雄市凌江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项目”“南雄市三枫闸坝改造工程项目”等5个工程临时党支部。在凌江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中,临时党支部带领党员突击队攻克技术难题,提前3个月完成建设任务。党员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的承诺,带领队伍在治水一线冲锋陷阵。

  此外,南雄市水务局还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开展“廉洁治水”专项行动,制定《水利工程建设廉政风险防控手册》,梳理出32个廉政风险点,制定防控措施86条。通过简化流程、网上审批等方式,取水许可办理时限从30个工作日压缩至7个工作日,极大地提高了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

湖口长市南山水碧道.JPG

  队伍建设:打造水利铁军

  近日,南雄市水务局举办了一场激烈的技能比拼,选手们手持测量仪器,操作智慧水利系统,展现专业技能。观众席上,老水利人赞叹道:“看,这小伙子的操作真熟练!”同事附和:“这是‘青蓝工程’的成果。”

  “青蓝工程”是南雄市水务局为解决人才断层难题的重要举措。通过引进专业人才,建立“师带徒”机制,为年轻干部提供成长平台,打造素质过硬、业务精湛的水利铁军。

  技能比拼间隙,记者采访了“青蓝工程”中的师徒——张师傅和他的徒弟小聂。张师傅认为,“青蓝工程”最大的贡献是传承,他将多年经验和技术传授给徒弟,让他们少走弯路。小聂则激动地说,张师傅不仅教技术,还教做人道理,他会继续努力,不辜负师傅期望。

  除“青蓝工程”外,南雄市水务局还构建了“理论学习+实践锻炼+项目攻关”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每月“水务讲堂”上,技术骨干轮流授课;每季度一次“项目攻坚战”,让年轻人在实战中成长。如90后工程师沈志鹏参与的“农村供水‘三同五化’智慧化改造”课题,不仅让他对物联网技术有了新认识,还获评“振兴发展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如今,像沈志鹏这样的青年技术骨干,已在南雄市水务局重点项目中挑起大梁。

  在机制创新上,南雄市水务局推行“能力优先、信用评价”选聘机制,吸引技术过硬、服务优质的企业参与水利建设。同时,建立“项目负责制”,每个重点工程配备“项目专员+技术团队”,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激发队伍活力,保障水利高质量发展。

  南雄市水务局还将水利文化与队伍建设深度融合,开展“水务精神大讨论”,提炼出“担当、创新、务实、奉献”的价值观。每年“世界水日”通过知识竞赛、技能比拼、文艺汇演等形式,增强队伍凝聚力。抗洪抢险中,全局党员干部主动请缨、连续作战,正是水务精神的体现。去年“龙舟水”期间,全局党员干部坚守一线,成功处置3起重大险情,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南雄市水务局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理念,系统谋划,改革创新,以“三机制”激发人才活力,为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在党管人才方面,强化党建引领,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实用人才数据库,实行分类管理,完善激励机制。积极推荐干部,提拔年轻业务骨干,选派专技骨干挂职锻炼和跟班学习,增强与上级部门联系。建立人才专家会议制度,组织经验交流会和研讨会,推动干部队伍专业化、知识化、年轻化。近年来,涌现出一批优秀技术人才,全局高级职称干部11人,中级24人,初级37人,获南雄市最美科技工作者3人。

  完善评价机制,针对高层次人才年龄结构老化、内生动力不足问题,开展调研,制定考核评价方案和量化评价办法,建立绩效考核管理机制,分阶段、分类别、分层次制定工作目标,强化考核支撑和闭环管理。通过竞岗聘用和降岗聘用,推动“能上能下”“优胜劣汰”,激发人才潜能,注重价值和贡献导向,制定初级职称评审标准,科学评价人才,提升人才获得感和幸福感。

  建立价值导向分配机制,聚焦重大水利改革、工程建设、项目谋划等,通过人才引进和培养,选拔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成立创新工作室,培养青年专技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传、帮、带”,加强骨干人才锻炼,倡导团队精神,建设专家梯队,培养水利领域青年专家。科学构建收益分配机制,完善项目法人管理机构,发挥专技人员专业技能,支持带业绩、带项目干事创业,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

宝江水库鸟瞰图。本报记者  张伟  摄.jpg

  机制变革:激发水利发展活力

  走进改革后的南雄市水库灌区工程管理服务中心瀑布片区调度中心,电子大屏实时跳动着水流数据,智慧管理系统让这个国家级节水型灌区焕发出新的活力。

  “现在全渠通水时间从6天压缩到了3天,渠系水利用率提升了33%,年节水425万立方米。”调度中心的工作人员自豪地介绍道。

  在距离调度中心不远的宝江水库大坝上,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对宝江水库坝体渗流情况进行例行巡查检测,检测实况同步上传至电子大屏幕,工作人员可随时掌握大坝运行情况。

  据悉,宝江水库坐落于南雄市水口镇下楼村,作为该市规模较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其功能定位早已突破传统水利工程的边界。该工程不仅在农业灌溉、防洪减灾、生态保护等领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更凭借建设湿地公园、发展生态渔业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搭建起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舞台。

  在具体实践中,宝江水库通过引入先进的水利技术与管理理念,实现了技术革新与运营模式的双重转型。一方面,采用智能化监测系统对水库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的监控,确保水库运行安全;另一方面,积极探索生态渔业发展模式,将渔业养殖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它的成功实践,为南方丘陵地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可复制的示范样本。

  这一切的改变,都得益于南雄市水务局大刀阔斧推进的体制机制改革。通过“片区化”管理改革,将原有分散管理机构整合为高效管理体系,配套出台的《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更在粤北地区率先建立灌区标准化管理指标体系。

  “我们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南雄水务事业再上新台阶。”南雄市水务局局长陈如华表示,改革,就是要打破旧有的束缚,激发新的活力。

  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南雄市水务局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激发了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他们更加注重科学规划和精细化管理,确保每一项工程都能高质量完成。

正在建设中的南雄市三枫闸坝改造工程。本报记者  张伟  摄.jpg

  近日,记者实地探访了南雄市三枫闸坝改造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只见大型机械轰鸣作业,施工人员各司其职、紧张有序地忙碌着,整个工程正按照既定计划稳步推进。

  “目前,该工程已顺利完成所有闸坝底板、闸墩的浇筑工作,水下部分作业也已基本完成,工程整体形象进度达到71%,累计完成投资2500余万元。预计12月份,三枫闸坝将基本建成并投入试运行。”南雄市三枫闸坝改造工程项目负责人章利军说。

  据悉,南雄市三枫闸坝坐落于东背岭大桥上游1公里处,南雄市浈江与凌江交汇口下游600余米之滨。此闸坝始建于2001年,于2002年圆满竣工,为15扇水力自控翻板坝结构,每扇高达4米,宽8米,总净宽达120.6米。其正常蓄水位设定为119.5米,相应库容高达435万立方米。然而,由于当时建设时为节约投资选用了水力自控翻板坝方案,导致闸坝水位控制受限,部分翻板在汛期因垃圾堵塞难以顺利翻转,需依赖人工清理垃圾并辅助开关闸板,这严重影响了河道的行洪能力,对上游南雄城区的防洪安全构成了威胁,也对南雄市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潜在危害。

  对此,该市启动了三枫闸坝改造工程项目。据章利军介绍,三枫闸坝改造完成后,将显著提升防洪安全性能,有效调节南雄城区河段的水资源,提高城区常水位,使城区河道形成宽阔的水面景观。同时,改造后的闸坝还将兼顾防洪、灌溉、发电、交通、旅游休闲等多重功能,打造浈江与凌江的生态廊道,实现南雄城区水美景美的愿景,进一步提升水环境质量。

  河长制:守护碧水清流

  在凌江河畔,一位身着制服的河长正沿着河岸巡查。他时而驻足观察水质情况,时而与村民交流了解河道保护情况。

  “这条河是我们村的母亲河,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它。”河长对村民说道。

  村民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是啊,现在河水越来越清了,我们看着也舒心。”

  这一幕,正是南雄市河长制工作深入人心的生动体现。通过全面推行河长制,南雄市实现了河道管理的全覆盖、无死角,守护了碧水清流。

  “河长制明确了责任主体,实现了河道管理的精细化、常态化。现在,我们的河道越来越干净了,水质也越来越好了。”村民赞叹说道。

  为了构建治水新格局,南雄市建立市、镇、村三级河长体系,设立河长236名,实现全市河流全覆盖。市委书记、市长担任总河长,带头巡河调研。在浈江流域,市级河长每月巡河不少于1次,镇级河长每周巡河不少于2次。这种高规格、高频次的巡河机制,确保了河道问题的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

  在推行河长制的过程中,南雄市水务局还注重系统治理和科技赋能。他们推行“一河一策”,实施“清四乱”(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入河排污口整治等专项行动。在凌江流域,拆除违法建筑12处,清理河道垃圾3000余吨;在浈江流域,规范入河排污口37个,新建污水处理设施8座。同时,他们还建设了智慧河长信息管理平台,集成水质监测、视频监控、无人机巡查等功能,实现了对河道问题的实时监控和快速响应。

  通过河长制的深入实施,南雄市的水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凌江流域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帽子峰林场成功创建省级水利风景区。在韶关市河长制考核中,南雄市连续两年获评优秀,打造出“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样本。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未来的治水征程中,南雄水务人将继续秉承“润泽万物而不争,造福百姓而不懈”的精神理念,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为南雄水务事业的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相信,在全体水务人的共同努力下,南雄的水利事业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扫一扫
关注
扫一扫
打开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