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雄市以史志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守正创新、担当作为,在年鉴编纂、志书编修、史志驿站服务、地情宣传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日前,2025年广东省地方志工作会议在清远英德市召开,南雄市在会上作交流发言,是全省3个作发言的县(市、区)之一。《南雄年鉴(2022)》获评全省优秀年鉴一等年鉴,南雄市图书馆史志驿站荣评2023年度广东省优秀方志文化场馆,广东省情系列微视频《南雄广州会馆》《南雄:大庾岭下 南北咽喉》在中央等媒体平台点击量超百万次,第三轮志书编修试点稳步推进,全市首部村志《上朔村志》公开出版。
有力有序,系统化推进志书编修
先行先试,扎实推进市志编修。2018年6月,南雄市列入全省第三轮地方志编修的试点县(市)之一。目前,《南雄市志(2002—2020)》评议稿经过多轮审校,现有100余万字、图片130余张。整合资源,集中力量突破村志编纂。精心编纂《南雄市南粤古驿道沿线村史》,16个村村史共191万余字、1781张图片。如期完成《全粤村情韶关市南雄市卷》4册的出版印刷,涵盖18个镇(街道)的1853个自然村,500余万字、图片3400余张。成功出版了全市第一部村志《上朔村志》,全书27万余字、60余张图片。扩面提质,联系指导镇志部门志编纂。启动第一部镇志《黄坑镇志》编纂工作,联系指导《南雄市人民法院志》《南雄市教育志》《中国人民银行南雄市支行志》等志书编写。
为民服务,创新性打造史志驿站
精准化设点。在全市范围内广泛摸底调研,在基础设施完善、各方面支持度高、当地群众阅读需求强的地区率先设立史志驿站和史志文化展区,搭建史志文化交流新平台。自2021年10月起,已累计设置南雄史志驿站13家,挂牌设立韶关党史方志驿站2家,南雄史志文化角5处,共投放党史和地情书籍3000余册。精细化管理。结合每个设点实际情况,投放一批有代表性、有针对性、可读性强的地方党史、地方志、年鉴等史志书籍,并通过设立读者留言簿、意见建议箱、问卷调查等方式,强化互动交流。精确化推介。充分利用驿站平台,开设苏区南雄红讲堂,开展党史宣讲及读书分享交流活动。宣讲队伍现有36人,备有专题宣讲课件30多个,制作精品课件20个,累计开展宣讲166场次,直接服务群众1.2万人次。在第三届广东基层党建创新案例遴选交流活动中,“办好苏区红讲堂 讲好南雄红色故事”被南方杂志评选为全省最具传播影响力案例。
展现特色,常态化推进地情推介宣传
积极配合,做好省市地情推介。向省和韶关市地情系列丛书《韶关清廉家风录》《韶关古塔》《韶关古村》等持续供稿,上报多彩乡村系列实践活动作品逐年提升。加强报道,多媒体推送史志信息。在南雄市人民政府网站开设“南雄史志”栏目,宣传推介南雄地域风情和风土人情。全年史志工作信息被省、市主流媒体报道100余条,有力助推南雄红色文化品牌打造及红色旅游发展。潜心制作,扩大地情微视频宣传影响。加强与摄制团队沟通,强化拍摄点对接指导,不断打磨,蕴含南雄红色文化、具有广泛的地情特色的一批地情微视频,经中央、省级媒体平台推介,取得很好反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汇智合力,多形式开展地方志理论研讨
举办学术研讨会,扩大全国影响力。2024年成功召开纪念红军长征过境广东90周年暨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历史研究学术研讨会,推动广东长征文化资源实现转化利用,服务老区苏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广泛动员征文,深化研究成果。把理论研究作为总结南雄方志工作、提升方志质效的重要机遇、窗口和平台,积极动员专家学者写稿供稿。2024年,获韶关市地方志理论研讨优秀论文5篇,获评2024年韶关市地方志理论研讨优秀组织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