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南雄要闻

文化惠民之花在浈凌大地璀璨绽放
南雄市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纪实

时间:2025-03-26 16:24:00 来源:南雄市融媒体中心 曾诚 访问量: -
【打印】 【字体:

  春日的三影塔广场,市民如织,孩子们追逐着、欢笑着,南雄市浈江河畔传来《龙船歌》悠扬的曲调。这座承载千年广府记忆的城市,正通过“绣花功夫”织就文化惠民网络,让公共文化服务如春风化雨般浸润每个角落。

  作为原中央苏区县,南雄市近年来累计投入1.5亿元完善文化设施,建成覆盖市镇村三级的服务体系。截至2024年底,南雄全市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达6.86万平方米,形成“十分钟文化圈”与“十里文化圈”交相辉映的格局,在韶关市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中稳居前列。

  三级网络筑基业

  走进南雄市图书馆新馆,12565平方米的阅读空间内,珠玑起源馆的数字化族谱系统正为寻根者开启时空隧道,朗读亭里传出稚嫩的童声。这座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县级图书馆,馆藏文献突破50万册,与30余个基层服务点构成知识共享网络。

  在南亩镇文化分馆,非遗传承人正在指导村民排练《舞花灯》。“总馆+分馆+服务点”模式让全市18个镇街实现资源实时调配,连最偏远的百顺镇也能享受市(县)级服务。2024年全市完成178个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提质增效,达标率75.42%,雄州街道黎口村的百姓大舞台,已成为村民传统节日打卡的“文化会客厅”。

微信图片_20250326184330.jpg

  精品创作传薪火

  夜幕下的乌迳镇文化广场,采茶戏《智送情报》再现着1929年黄木岭脱险的惊险时刻。这部荣获文旅部重点扶持的红色剧目,已开展40场基层巡演,用乡音土语让革命故事深入人心。而在珠玑古巷,新创排的粤北采茶戏《珠玑巷》将南迁传说与龙船歌元素相融合,2024年3月黄坑镇首演即引发轰动,未来两个月还将完成18场巡演。

  南雄市文化馆排练厅里,群舞《雄狮》的鼓点铿锵有力,这个源自非遗磨地狮的舞蹈作品,刚摘得广东全民才艺大比拼金奖。“我们挖掘了72项非遗资源,每年推出10部以上原创作品。”南雄市文化馆馆长廖莎介绍,2024年选送的17个作品在省市赛事中斩获11项大奖,其中《千年珠玑 非遗南雄》成为文旅融合新IP。

  多元供给润民心

  蛇年正月初一的雄州大道,399米“广东第一长龙”翻腾起舞,青草狮与舞春牛方阵演绎着农耕文明。这场吸引40万网友“云围观”的民俗盛宴,正是南雄市“四季文化菜单”的春节特供。而在中泰华府小区,公益电影《突破口》让露天影院重现街头,居民黄女士带着孩子重温儿时记忆:“现在每月都有电影进社区,邻里关系更融洽了。”

  文化惠民不仅在线下开花,更在云端结果。“品阅珠玑”数字平台全年开展103场线上活动,关爱留守儿童图书室覆盖18个镇(街道)。2024年开展的507班次“艺益学堂”,让书画、古琴等23门课程走进寻常百姓家。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通过“书香无碍”项目,在图书馆体验无障碍阅读,其乐融融。

微信图片_20250326184346.jpg

  文旅融合开新局

  深秋时节的帽子峰景区,金黄的银杏叶与非遗工坊相映成趣。连续九届南雄市银杏文化旅游节培育出2个省级森林公园,2024年游客量突破25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2亿元。在珠玑古巷岭南非遗集聚区,广府民宿里陈列着旋木等非遗文创,游客可体验采茶戏妆造、参与龙船歌传习,这种“非遗+旅游”模式正培育和壮大该市文旅产业。

  文化浸润更催生治理新气象。雄州公园音乐喷泉广场的新春文明集市,汇聚286支文艺志愿服务队身影。这种“政府搭台、社团唱戏、群众参与”的模式,2024年共开展了109场活动,惠及6万人次。南雄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李志刚感慨:“昔日的广场舞大妈,如今成了文化传播主力军。”

  机制创新添动能

  在2024年基层文化工作会议上,南雄市委分管文旅工作的领导部署“以评促建”新举措:全市18个文化站全部达省二级以上标准,其中特级站1个、一级站14个。这种动态管理机制,推动村级文化设施提质增效达标率三年提升27个百分点。

  资金筹措更显巧思:三年整合涉农资金600万元,撬动镇村配套资金形成“四两拨千斤”效应。珠玑镇改造的非遗展示馆,既保留古巷建筑风貌,又新增VR互动体验区,成为研学旅游新地标。

  从三影塔下的公益培训到珠玑巷里的非遗展演,从浈江岸边的口袋公园到云端之上的数字书房,南雄市正以文化浸润为笔,在浈凌大地上描绘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惠民画卷。正如参加“四季村晚”的灵潭村村民所说:“现在的文化生活,就像春天的映山红,越开越艳了。”


扫一扫
关注
扫一扫
打开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