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部门动态

探秘南雄:解码白垩纪的恐龙文明密码

时间:2025-04-28 17:01:24 来源:南雄恐龙化石群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雷震宇 访问量: -
【打印】 【字体:

  在岭南与中原的咽喉要冲,在跨越亿万年时光的红砂岩沉积间,南雄——这座承载着地球生命演化密码的"中国恐龙之乡",正以世界级的古生物化石遗迹,向世人展开一幅震撼人心的史前画卷。

  一、地质奇观:红层盆地中的时光胶囊

  南雄盆地,这片面积达1800平方公里的红色沃土,沉积着厚达4000米的白垩纪红层,其厚度三倍于全国平均水平,构成了举世罕见的标准地层剖面。在地质学语境中,这片被当地人称为"红砂岭"的独特地貌,不仅是研究古气候、古地理的天然实验室,更是孕育恐龙化石的理想摇篮。当晨曦掠过层叠的红砂岩,每一道纹理都在诉说着1.3亿至6600万年前的生态故事——那时的南雄,是恐龙繁衍生息的乐土,是它们最后的家园。

白垩纪时期场景和恐龙模型.png

  二、化石宝库:三位一体的生命印记

  自1961年首次发现恐龙趾骨化石以来,南雄吸引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前来“寻宝”。这里拥有世界罕见的"三位一体"化石组合:形态各异的恐龙骨骼化石,记录着白垩纪爬行动物的演化轨迹;42.21平方公里保护区内,4蛋科7蛋属9蛋种的恐龙蛋化石群落,以占中国已知类群三分之一的丰富度,展现着生物繁殖策略的多样性;而恐龙足迹化石与骨骼、蛋体的共生组合,更是重构古生态链的珍贵实证。尤为震撼的是含胚胎的恐龙蛋化石,这些凝固在岩石中的生命雏形,为研究恐龙胚胎发育及孵化机制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实物样本。

  三、科研高地:破解灭绝之谜的钥匙 

  南雄盆地的地层序列,完整保存了白垩纪末期至古新世初期的地质过渡带,其中K/T界线剖面作为恐龙灭绝事件的关键证据,成为全球地质学家的朝圣之地。"中国恐龙蛋研究第一人"赵资奎教授指出,南雄地层的连续性与完整性,使其成为解析6600万年前生物大灭绝事件的最佳现场。在这里,白垩纪恐龙化石层位之上的古新世哺乳类化石群,清晰勾勒出生命演替的脉络,为揭示"恐龙时代终结与哺乳动物崛起"这一重大科学命题提供了立体的研究样本。以"南雄"命名的短棘南雄龙、南雄小鸭嘴龙等物种,更在生物分类学上确立了这片土地的独特地位。

  四、研学新篇:触摸历史的沉浸式体验

  当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南雄正构建起立体多元的恐龙文化体验体系。投资800万元建成的恐龙地质科普中心,以120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通过300余件实物标本、VR场景复原及3D动态演示,重现恐龙时代的生态景观。在罗佛寨、苍石寨等化石产地,总长5公里的自然教育路径串联起恐龙模型群、科普长廊与遗迹保护点,其中古市天子印恐龙脚印出土点的原址修复,让游客得以在1:1还原的遗迹现场,感受白垩纪生物的行走轨迹。近三年来,5万余名省内外学生参与的研学活动,正将地质科学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沉浸式体验。

红砂岭.jpg

  五、文旅融合:激活史前文明的现代价值

  在文旅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南雄正借鉴湖北青龙山、广东河源等地的成功经验,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恐龙文化产业链。区别于河源的"数量优势",南雄聚焦"种类多样性"与"科研独特性",将古生物化石资源转化为文化IP,从地质科考主题游到亲子科普研学,恐龙文化正与生态旅游、乡村振兴形成协同效应。这片曾见证恐龙兴衰的土地,如今正以"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探索着古生物资源活化的新路径。

  当我们漫步在南雄的红砂岭上,脚下的每一块岩石都可能藏着亿万年的秘密。这里不仅是古生物学家的科研圣地,更是普通人亲近自然科学、感悟生命演化的课堂。从白垩纪的丛林到现代的科普展厅,南雄始终在讲述着同一个故事——关于生存与灭绝,关于毁灭与新生,关于地球46亿年历史中,每个生命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记。

  来南雄吧,在红层盆地的褶皱里,在化石标本的纹理中,倾听地球历史最深处的脉动,寻找属于人类的自然启示。这里的每一粒沙子,都在等待着与你分享,那个关于恐龙、关于生命、关于我们共同家园的宏大叙事。


扫一扫
关注
扫一扫
打开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