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服务 > 民生关注 > 医疗卫生

风险提示: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野生蘑菇,谨防中毒!

时间:2025-03-05 11:36:39 来源:南雄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访问量: -
【打印】 【字体:

  一、毒蘑菇分布与生长时期

  我市野生蘑菇广泛分布于森林、路边等,蘑菇种类繁多。每年春夏两季是各种野生有毒植物生长的旺盛时期,我市部分地区的民众有在该季节进行自行采摘野生蘑菇食用和泡制药酒的习俗。因此历年来我市因误采、误食有毒植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且断肠草(大茶药)、毒蘑菇等有毒植物的致死率极高。

  二、中毒的症状

  毒蘑菇所含毒素较复杂,或因地区、季节、品种和生长条件的不同而各异,中毒表现各异,主要有恶心、呕吐、流涎、流泪、精神错乱、急性贫血、黄疸、脏器损害等,严重可致死。毒蘑菇中毒潜伏期为2小时至24小时,有的仅为10分钟左右。目前对有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且中毒症状严重,发病急,死亡率高。

  三、典型案例警示

  1. 2023年4月,广州市白云区一家四口在白云山采摘白色蘑菇(后鉴定为致命鹅膏),食用后全部出现肝肾衰竭,经抢救仍造成2人死亡。

  2. 2022年5月,深圳龙岗区某建筑工地6名工人误食工地周边生长的铅绿褶菇,2小时后出现剧烈呕吐腹泻,经及时洗胃后脱离危险。

  3. 2021年3月,清远连山县村民将黄盖鹅膏菌误作可食用草菇,导致5人中毒,3人接受肝移植手术。

  四、常见识别误区

  1. 颜色判断不可靠:广东常见剧毒菌白毒伞、灰花纹鹅膏均为朴素白色

  2. 动物试吃不可信:松鼠等动物代谢系统与人类不同

  3. 传统验毒无效:银器验毒、大蒜变色等说法无科学依据

  4. 熟食无害是谣言:毒素多耐高温,煮沸无法去除

  五、食品经营者落实进货查验

  各类餐饮单位、食堂等食品经营者要落实主体责任,加强自我管理,严格把好原料进货关,进货渠道要正规,并做好原料进货登记台账。

  各类单位食堂,尤其是学校食堂严禁采摘、采购野生蘑菇,五指毛桃(易于钩吻根茎混生),严禁使用野生蘑菇、五指毛桃作为食品原料。

  对药食同源食材要严格挑选,在采购和食用五指毛桃、金银花、鸡血藤茎等药材时,需要小心谨慎,检查食材中是否含有“断肠草”。

  六、科学预防措施

  1. 做到"三不"原则

  (一)不采摘:城市公园、郊野绿道、林区路旁均可能生长毒菇

  (二)不购买:农贸市场外流动摊贩的"野生菇"存在风险

  (三)不食用:餐馆自制野生蘑菇菜品应拒绝食用

  2. 做好食物中毒应急处置

  一旦不小心进食野生植物发生中毒,要及时大量饮用温开水或浓盐水,把手指伸进咽部催吐,以尽量减少毒素的吸收,并及时到医院救治,不要私自服用所谓“解毒药”,以免延误救治,危及生命。

  温馨提示:广东常见剧毒蘑菇包括致命鹅膏(白毒伞)、灰花纹鹅膏、黄盖鹅膏、铅绿褶菇等,其毒素可造成肝肾功能不可逆损伤。生命只有一次,切勿以身试"毒"!

  广东地区常见的野生毒蘑菇

  一起来看看


  

WPS图片(1).jpegWPS图片(1.jpeg

  (图源:健康库伦)



扫一扫
关注
扫一扫
打开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