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工作报告

2011年换届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11-11-10 15:27:59 来源:南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访问量: -
【打印】 【字体: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1119日在南雄市第十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长  刘清生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五年来,本届政府在中共南雄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攻坚克难,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五年来,我市荣获了广东省文明城市称号,被列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省财政直管试点县,被确认为中央苏区县,被命名为中国恐龙之乡,精细化工园区被认定为省产业转移工业园。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60.26亿元,比2006年增长98.2%,年均增长18.7%;预计2011年生产总值(GDP)可达72.9亿元,同比增长16%2010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83亿元,比2006年增长154.9%,年均增长26.4%。预计2011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可达3.28亿元,同比增长16%

(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特色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五年来,通过实施发展工业“绿灯工程”,优化发展环境,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工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目前,精细化工、陶瓷建材、浆纸制造三大特色产业初步形成。工业园建设取得重大突破,2010年,精细化工园区被认定为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并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成功竞得1亿元建设扶持资金。目前,园区一期全面完成招商任务,入企业有99家,总投资49.44亿元,试投产企业40家,在建、筹建企业有59家。园区管理服务中心、工业污水处理厂、安全视频监控平台、应急救援中心等设施已投入使用,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园区二期基础设施建设正在顺利进行。2010年园区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1.6亿元。201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完成44.3亿元,比2006年增长263.9% ,年均增长38.1%;预计2011年工业总产值达到65.78亿元,增长40%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6家,比2006年增加26家;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6年的12.2%提高到2010年的28.4%

(二)农业经济稳步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五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完成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面积5万多亩;完成39宗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全市每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6万亩左右,粮食产量稳定在22万吨以上,成为国家和省“双料” “产粮大县”;每年烟叶种植面积稳定在12万亩左右,烟叶收购连续五年超过30万担,收购资金由2010年的2.34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89亿元。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全市森林覆盖率已达63.5%,获批国家湿地公园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被授予“省林业生态县”称号。强农惠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双到”工作稳步推进。2011年预计可实现80%贫困人口的脱贫目标。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完成27.25亿元,比2006年增长38.7% ,年均增长7%;预计2011年农业总产值完成32.52亿元,增长6.8%2010年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945元,比2006年增长47.4%,年均增长10.2%2011年预计农村人均纯收入可超过6550元,同比增长10.2%以上。

(三)特色旅游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持续兴旺。五年来,我市大力推进 “旅游强县”创建工作,初步形成了珠玑文化、红色文化、恐龙文化、温泉养生、生态观光五大旅游品牌,旅游经济获得较大发展。2010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9亿元,比2006年增长360%,年均增长46.5%。五年来,消费需求持续旺盛。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4.53亿元,比2006年增长108.1%,年均增长20.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6.78亿元,比2006年增长103.9%,年均增长19.5%。预计201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31.29亿元,同比增长12%

(四)城乡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我市以建设粤北门户城市为目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发展。随着华都广场、繁荣锦苑、金鹏花园等住宅小区相继建成,金叶大道、迎宾大道、老国道323线穿城段(一期)改造工程、城市污水管网二期、市区门牌路牌、红绿灯安装等一大批市政工程相继完工,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区面貌有了较大改变,城市品味得到较大提升,市民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五年来,共投入城市建设资金10.2亿元。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韶赣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韶赣铁路建设进展顺利;完成县道公路改造57.4公里,建成大中桥梁17座,完成农村公路硬底化建设715公里,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目标。2010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062公里。完成了27.8公里城区防洪堤建设。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基本建成。新建了南雄第一座220千伏变电站,完善了以220千伏珠玑变电站为中心的主网架构,累计新建、改造输变电站6座,进行了农网、城市配网工程升级改造。五年来,共投入电网建设资金7.5亿元。201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8.03亿元,比2006年增长303.8%,年均增长41.8%。预计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可完成62.5亿元,同比增长20%

(五)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成果,对外贸易增长迅速。我市紧紧抓住韶赣高速公路、韶赣铁路建设和全省实施“双转移”战略这一历史机遇,加快招商引资步伐,确立以精细化工、陶瓷建材、浆纸制造、旅游休闲、农土特加工等五大产业为主的招商引资思路,创新招商方式,完善招商工作机制,优化服务环境,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五年来,引进外来投资项目166个,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100万美元;2010年外贸出口总额2003万美元,五年累计完成7037万美元,年均增长79.4%

(六)财税收入增长较快,金融市场保持稳定。五年来,我市财政保障能力不断提高。2009年我市财政综合增长率从2008年的全省山区县第47位跃居到第4位。2010年国税完成税收1.09亿元,比2006年增长36%,年均增长7.6%;地税完成税收2.96亿元,比2006年增长104%,年均增长20.1%2010年财政总收入达到9.35亿元,比2006年增长124.2%,年均增长22.4%;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83亿元,比2006年增长154.9%,年均增长26.4%;预计2011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28亿元,同比增长16%。五年来,我市金融形势运行稳健,有力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2010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6.63亿元,比2006年末增长74.1%,年均增长14.9%;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4.94亿元,比2006年末增长148.6%,年均增长25.6%

(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五年来,我市注重改善民生,较好地完成了34件“民心工程”,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万元,比2006年增长45%,年均增长9.7%;农民人均纯收入5945元,比2006年增长47.4%,年均增长10.2%。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健全,新建和改造了18所敬老院,实现了城乡“低保”全覆盖,对符合条件的1.52万困难群众实现了应保尽保。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五年来共获得省市表彰奖励的科技成果15项,专利申请和授权60多件。教育强市创建工作有序推进,投入经费1.2亿元,改造学校86所,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保持100%,高中毛入学率达到90.8%。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编辑出版了《珠玑文化丛书》,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国家或省市认证,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顺利进行。竞技体育成绩显著,我市运动员马丽芸荣获第十六届亚运会小轮车项目比赛冠军,实现韶关市、南雄市运动员在亚运会等重大国际性体育竞赛中金牌“零”的突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十一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实施。圆满完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任务,人口计生工作进入省一类地区管理行列,成功创建了“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公民道德建设工作,荣获广东省文明城市称号。行政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五年来,共办理各类行政审批事项26万多宗。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和谐劳资关系进一步巩固。着力加强社会管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三级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不断完善。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应急保障能力逐步增强。民主政治建设和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各位代表,本届政府执政五年来,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我们探索并确立了“南雄思路”,打造了“南雄服务”,创造了“南雄速度”。这五年,是南雄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五年;是解放思想、抢抓历史机遇的五年;是工业化、城市化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的五年。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市委正确领导,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是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驻雄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南雄经济社会建设的社会各界人士、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建议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GDP)达到130亿元,年均增长16%;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 18503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万元,年均增长1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7.5亿元,年均增长18%;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4.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595元,年均分别增长10%;森林覆盖率达到64.2%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3‰以下。

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努力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增强经济实力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循环工业,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努力实现绿色崛起。到201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80亿元,年均增长40%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61亿元,年均增长35%

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深入贯彻省“双转移”战略,继续实施发展工业“绿灯工程”,加快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加大省市共建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努力把东莞大岭山(南雄)产业转移工业园打造成华南地区最大的精细化工基地。着力完善园区一期基础设施和仓储、物流、交易平台等配套设施建设,积极筹划铁路货运专线和铁路口岸装卸点的建设。加强园区企业与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及金融机构的合作,为园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科技、人才、行业信息及资金支撑,不断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加强园区的服务与管理,用好用活产业转移竞争性扶持资金,支持园区开展多种形式的融资,加大基础设施配套投入,提高园区的项目承载力和竞争力。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好园区二期,更加注重项目规模、质量,力争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精细化工企业,努力推动园区二期提质增效。

着力培育发展四大特色产业。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着力抓好精细化工、陶瓷建材、浆纸制造和热电能源四大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充分利用政策导向,实行财力、资源、资金向四大产业汇集,政策向四大产业倾斜,努力营造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通过重点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以带动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聚发展,促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大力推进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推进绿洲公司、彤置富水泥厂的技改扩产和珠玑纸业的异地搬迁;积极配合乐华陶瓷做好二期建设;加强与国家、省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争取早日获得华电(南雄)热电冷联供项目批文并在“十二五”期间建成投产。

积极推动企业上市。制定优惠政策措施,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扶持仟邦公司、金友集团、松林树脂等一批在雄投资企业上市融资。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培育5家以上企业上市,实现企业低成本扩张,地方快速发展的双赢目标。

积极扶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在着力培育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要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不断优化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积极拓宽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降低民营企业设立和准入门槛,大力完善金融担保、技术创新、就业培训等服务体系,鼓励支持社会人员自主创业,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扶持政策,以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培育发展地方特色农业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到2016年,全市农业生产总值达到33.6亿元,年均增长5%

进一步巩固农业传统优势主导产业。落实科技兴农各项措施,大力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稳定优质稻、地膜花生等传统优势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努力提高单位产量,巩固国家、省产粮大县的地位。以建设现代烟草示范基地为目标,促进烟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各大灌区和镇、村级农田水利设施以及旱坡地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提高农业防洪、抗旱能力;加快浈江河、南山水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及凌江河工程治理,加快古市、邓坊、南亩、坪田等镇农业综合开发进程,着力推进现代标准农田示范建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利用温氏集团、金友集团、市烟草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禽畜养殖、优质稻生产、油茶生产、现代烟草农业、农土特生产加工销售等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培育中药材产业,推动界址、江头金银花基地和百顺罗汉果基地等项目建设。

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培育和发展地方特色农业。引导各镇(街道)围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建设,鼓励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

(三)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宜居城市建设

以建设宜居宜业的粤北门户城市为目标,统筹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着力完善城镇功能。积极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按照城区“北移东扩、西建南绿”的发展战略,做好中心城区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扩大城市框架,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完善村镇建设规划,以发展乌迳、珠玑、黄坑等中心镇为重点,正确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各墟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城市供水、供电、道路、垃圾处理、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雄州公园建设,大力推进城市绿化、美化和亮化工程。着力抓好新城影剧院、水西小岛东面地块项目、雄州新城城市综合体等工程项目的规划建设工作,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精品工程,努力提升城市品味。配套完善城镇的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功能,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监管力度,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增强城市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建设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目标,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快城镇污水处理、截污管网、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产能。节约集约用地,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推进“三旧”改造,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大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积极争取建设用地指标,全力保障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用地需求。抓好森林资源保护,加大造林力度,严厉整治乱砍滥伐和非法开采稀土矿行为;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保护南雄生态环境。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确保居民饮用水安全及主要江河、水库水质达标;加强村庄整治,继续实施乡村“清洁美”、“万村绿”工程,努力改善人居环境,推动卫生城市和文明村镇建设。到2016年,争取初步建立生态文明体系,形成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加快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以国道、省道、县道改造和农村公路建设,继续追踪落实G323线路面大中修工作,S342线市区至界址分水段道路改善工作;加快推进奥威斯大道建设;抓紧规划建设X342线湖口至南亩和Y028线灵潭至铺背道路工程;加快推进全市通自然村水泥公路体系建设。加快赣韶铁路配套客货运输站场及南雄货运专线建设,新建年吞吐能力散货500万吨的赣韶铁路口岸南雄装卸点及其配套设施。完善江头、帽子峰、主田等偏远地区35千伏变电站布点,解决好供电半径偏大问题;力争将帽子峰、澜河、百顺等自供自管地区纳入广东电网公司管理,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继续推进农网及城市配网工程升级改造,满足全市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加快管道燃气项目建设。加快华电热电冷联供项目的立项报批工作。推进凌江流域里洞水库、潭溪水库工程,提高城市防洪安全;启动城市饮用水备用水源的论证工作,继续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早日解决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快推进界址南水北调工程;加快孔江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推动宝江、瀑布、中坪、横江中型水库及凌江灌区的节水配套改造工程建设。

(四)加强招商引资,扩大开发开放

优化投资软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将土地、电力、用水等社会公共产品价格控制在合理水平。完善投资服务体系,抓好签约项目的跟踪联系,加强对投资企业的后续服务管理,认真落实好优惠政策,解决好融资、用工等实际问题,营造更加浓厚的亲商、安商、富商氛围。

注重项目规模质量。继续围绕精细化工、陶瓷建材、浆纸制造、旅游休闲、农土特加工五大产业进行招商,着力引进低污染、高效益、具有一定规模的“专、精、特、新”项目,引进国际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培育特色产业集群。

(五)加快旅游建设,提升配套服务

着力发展旅游业。围绕创建广东旅游强县,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来抓。抓紧编制《南雄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南雄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努力按照《珠玑古巷、梅关古道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加快珠玑古巷、梅关古道创建4A景区步伐,着力打造省际旅游休闲度假优选地,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深化旅游资源整合,将钟鼓岩景区纳入梅关古道景区管理。深入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扩大“中央苏区县”的影响力。着力发展特色旅游,推进珠玑文化、红色文化、恐龙文化、温泉养生、生态观光五大旅游品牌建设,打造“大珠玑”旅游文化品牌,融入韶关“大丹霞、大南华、大南岭、大珠玑”旅游圈,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加快珠玑古巷、梅关古道、龙华山休闲度假中心、孔江国家湿地公园、帽子峰森林公园等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今年年底前完成珠玑旅游大道建设,争取五年内建成一到三家四星、五星级宾馆。到2016年,实现游客接待量1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3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着力发展旅游配套产业。充分发挥旅游业的产业功能,搞好旅游产品综合开发,带动服务业的全面繁荣。加快发展购物、餐饮、住宿和交通运输、信息、娱乐等旅游配套产业,实现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加快农土特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做好城乡商业网点布局,开拓城乡消费市场,逐步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发展局面。

(六)加强财税金融工作,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加强税收征管。提高税收服务水平,加大税源培植力度。坚持依法治税,强化税收征管,加大对耕地占用税和园区新兴税源等税收的征管力度,确保财税收入稳步增长。

科学理财,增强保障能力。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强化预算执行力,大力压缩一般行政支出,保障重点支出需要,增强财政对公共事业和改善民生服务保障能力。稳步推进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加强财政资金监管,严肃财经纪律,确保资金安全。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发挥政府投入的带动效应。

加强金融服务。鼓励和支持异地金融机构入驻南雄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办金融业务。加强金融服务创新,完善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加快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和小额信贷,加快构建适应“三农”特点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多层次、全方位推进银企对接。继续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扩大银行授信范围和额度,提高融资效率,增强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建设幸福美好南雄

努力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劳动者通过灵活就业形式实现就业,加快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步伐,确保全市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扩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险种覆盖范围。全力推动农民和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全市。加快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快慈善事业发展,建立健全社会福利服务体系。

努力提升文明、文化建设水平。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规划和建设文化中心综合大楼,加快新城影剧院、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镇(街道)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等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完善城乡广播电视网络。加强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挖掘城市文化特色,加快城市美化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味。

全面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围绕创建教育强市,合理调整城乡中小学校布局,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完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强化和谐劳资关系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完善新农合管理,提高保障水平。加快市人民医院创建“三级”医院步伐,加强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食品药品监管等工作,提高群众健康保障和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积极推进创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工作,提升人口计生服务水平,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继续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体育健身服务体系,协调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                     

加强社会管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大对各种类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提高群众安全感。提高基层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水平,畅通民意表达渠道,积极排查调处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全面推行领导干部安全生产“一岗双职”制度,防范重点领域和重要部位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完善政府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继续做好科技信息、质量技术监督、防震减灾、国防和人防工作,关心支持工会、妇女儿童和共青团等工作,加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粮食、供销、统计、审计、气象、档案和地方志等工作。

(八)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提高行政效能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切实做好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更加重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重点建设好镇级便民服务中心,力争到2013年,建立起市级综合政务服务体系。主动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高度重视和认真回应群众诉求。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完善绩效考评制度,健全督查督办工作机制,着力提高政府系统的执行力。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完善网络问政平台,推进政务信息公开,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保障行政权力公开规范高效运行。大力加强廉政建设,完善公共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大查办腐败案件力度,依法严惩各类违法违纪行为,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

各位代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幸福南雄是全市人民的迫切要求,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紧密团结起来,在中共南雄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衷共济,抢抓机遇,为创造南雄人民幸福美好的新生活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
关注政务微信
扫一扫
打开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