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关于南雄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时间:2014-06-05 16:26:00 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量: -
【打印】 【字体:

201229日在南雄市第十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南雄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王友华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我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宝贵意见。

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市围绕年初制定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省委提出的“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要求,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大力实施“一个目标五大战略”,以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为抓手,以开展“履行职责、加快发展年”活动为载体,着力推动重大工作和重点项目的落实,着力调结构、促增长、惠民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全国宏观经济偏紧的情况下,我市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为“十二五”发展开好了局、起好了步。

(一)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5.31亿元,同比增长15.8%。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9.92亿元,同比增长5.9%;第二产业完成23.75亿元,同比增长30.3%;第三产业完成31.64亿元,同比增长12.6%。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6个百分点、8.6个百分点、5.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重由28.527.344.2调整为26.531.54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趋好。          

(二)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9.58亿元,同比增长37.5%。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6.89亿元,增长38.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47.72亿元,同比增长55.3%。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3.52亿元,同比增长52%,工业对我市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产业转移工业园成为经济增长极,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目前,产业转移工业园一期园区入园企业99家,试投产企业达到45家。2011,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30.8亿元,同比增长154%;实现工业增加值9.2亿元,同比增长131%二期园区规划建设稳步推进。今年以来,园区建设再获新荣誉,成为“第一批省市共建循环经济产业基地”、“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全省安全生产管理示范点建设试点”;在省考核小组对省级产业转移园区的考核工作中,我市园区取得了综合得分第一的好成绩。

(三)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33.49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黄烟产业完成收购31.98万担;收购金额2.89亿元,同比增长24%。全市粮食产量22.24万吨,同比增长3.3%。花生产量2.21万吨,增长4.5%。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分别增长5.3%12%5.9%5%6%2011年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5万吨粮食仓储项目一期工程、特色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工程、农村公路路面硬化工程、南亩种猪场项目、蔬菜大棚建设等一大批惠农强农工程,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完善。

(四)重点项目稳步推进,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共安排36个重点建设项目,其中新建项目12个,续建项目24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4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9%,其中东莞大岭山(南雄)产业转移工业园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63 %,绿洲技改扩产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79%。乐华陶瓷项目、奥威斯(龙华山)国际五星级温泉休闲度假中心、彤置富水泥厂、华电热电冷联供等项目稳步推进,农、林、水等一批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纳入了中央、省计划笼子。总体来看,重点项目仍然是推动我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在项目建设带动下,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了快速增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2.73亿元,同比增长21.6%。

(五)消费市场持续繁荣,旅游经济进一步发展。在国家拉内需、增收入等政策的强有力刺激下,我市消费市场持续活跃,全市2011年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28.41亿元,同比增长15.7%。今年来,我市积极编制《南雄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南雄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全力推进龙华山国际星级温泉休闲度假中心、珠玑旅游大道等重点旅游项目的建设,大力发展住宿、餐饮、零售等配套产业,并以举办第七届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南雄分会场为契机,开展了“2011年广东南雄珠玑姓氏文化节、梅岭梅花节暨首届旅游农土特产品博览会 ”等特色活动,旅游产业发展不断提速,“大珠玑”旅游品牌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2011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34.22万人次,实现旅游行业总收入9.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2.8%31%

(六)财税收入稳步增长,金融形势保持稳定。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3.22亿元,同比增长35.7%,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4亿元,同比增长20.2%。财政总支出为13.21亿元,同比增长38.7%。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66亿元,比年初增长16.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51.26亿元,比年初增长14%;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8.74亿元,比年初增长25.4%

(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强市创建工作有序推进,校舍安全工程顺利实施,教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城乡医疗卫生体系日趋完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医疗卫生基层综改工作顺利完成并通过省的验收。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各项优先优惠政策,计划生育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继续保持了省一类地区管理和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的荣誉称号。林改工作顺利通过省级检查验收。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新农保试点县工作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积极落实就业各项政策,城镇新增就业5221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245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8%以内。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实现7012元,同比增长17.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1.33万元,同比增长12.5%

在充分肯定2011年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少问题:一是园区经济效益仍未突出显现。目前,产业转移工业园入园企业99家,但投试产企业数量低于预期。落户的大项目、大企业仍然较少,缺乏能带动产业上下游企业的龙头企业,产业链发展不够完善。二是重点项目拉动投资增长乏力。工业项目规模偏小,缺少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大项目支撑;产业转移工业园二期工程、彤置富水泥、奥维斯龙华山旅游度假项目等重大项目进展较为缓慢;重点项目建设出现断层,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局面;固定资产投资基数日益扩大,受国家政策、项目用地和资金紧缺等因素影响,重大项目储备不够,造成我市投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投资实现快速增长形势相对严峻。三是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相对滞后。对比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社会事业发展较为缓慢,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较低,社会事业和民生投入仍需加大,社会保障体系、再就业等面临较大压力。对此,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正确认识和对待,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意见

2012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从国际环境看,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在持续,美国经济复苏迟缓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使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增多

从国内环境看,国家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为积极稳妥地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同时,刺激性政策逐步退出以及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将促使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地方财政风险和土地市场交易趋冷对地方投资融资能力形成了较大制约,资源、劳动力成本上升抬高了经济增长的成本,出口放缓对工业生产形成一定压力。

从整个韶关情况看,全韶关谋发展、促跨越愿望愈加强烈,韶关市委、市政府对我市产业集聚、园区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将促进我市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周边县市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我市争当山区科学发展排头兵压力不断增大。

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看,利好因素不断增多:一是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和支持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将加快我市争当山区科学发展排头兵的步伐,推动我市实现跨越发展。二是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转方式调结构步伐明显加快,产业转移园区建设深入推进,工业引擎作用逐步形成,将对我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产生强大的助推作用。三是我市经济发展速度连续几年保持快速增长,为明年经济稳定运行奠定了基础。我市作为承接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桥头堡作用日益明显,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发展潜力很大,有利于我们承接产业转移和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四是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共克时艰,谋求跨越发展的氛围不断增强。五是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即将颁布,我市作为生态发展区将获得更多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六是争取中央苏区县享受西部政策工作稳步推进,国家和省的各项扶持政策将逐步落实到位,我市发展正迎来新的战略机遇,实现后发崛起大有可为。

基于对经济发展环境的分析,考虑到我市发展实际以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方式调结构、改善民生等方面的需要,并与中央、省市的预期目标,以及我市“十二五”规划目标相衔接,建议我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施“稳中求进”的方针,主要预期目标安排为:

—— 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5%,第二产业增长23%,第三产业增长9.2%以上

—— 农业总产值增长6

—— 工业总产值增长28

——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

——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以上

——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6%以上

—— 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

—— 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增长10%左右

——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

——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

围绕上述目标,201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坚持产业集聚发展战略,力促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坚持把工业放在牵动全局的战略地位,突出抓集聚、促产业思路,重点推进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构建契合南雄实际的现代工业体系。一是加强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以打造华南地区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园为目标,加快完善园区一期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康绿宝、阳普医疗、南雄国际会展中心、化工原材料和产品IT交易中心建设等项目建设;致力加快二期园区建设,积极优化投资服务环境,认真做好招商、选商工作,全力打造经济增量大、核心竞争力强、产业特色鲜明的特色工业发展平台。二是积极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抓好精细化工、陶瓷建材、竹浆制造、热电能源四大主导产业发展,推进粤赣湘边物流中心建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扩大工业经济总量。三是加大民营经济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积极拓宽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降低民营企业设立和准入门槛,大力完善金融担保、技术创新、就业培训等服务体系,鼓励支持社会人员自主创业,进一步落实《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扶持政策,以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坚持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力促投资稳定增长。项目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擎,要千方百计争抢项目的落实,争取上级重点项目的支持,特别是大项目的引进,不断夯实发展基础。一是加快现有项目建设进度。加快产业转移工业园在建企业建设进度,力争项目尽快竣工投产,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已签约的项目尽早开工;加快赣韶铁路、乐华陶瓷、大福国际名城、城市综合体等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力争全年完成重点项目投资30亿元以上。二是集中力量抓好重大项目争取工作,力争华电热电冷联供项目、彤置富新型干法水泥等重点项目早日批复建设。同时深入研究、利用好我市确认为中央苏区县参照西部地区政策机遇,认真了解和深入研究国家和省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紧盯资金计划走向和项目投入领域,积极筛选、论证、储备一批涵盖领域广阔、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的大项目、好项目,形成投资加快发展的良好滚动机制,使投资强度能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较高增长水平。三是千方百计拓宽融资渠道。把争取国家支持、加大信贷投资、招商引资和吸收社会民间资本与培育资本市场结合起来,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三)坚持发展现代农业,力促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积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提高生态环境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一是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国家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为契机,抓好农综开发、农村水利、农村饮水安全、乡村道路、危房改造、村庄整治等民生工程建设。二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特色主导产业。重点加快生猪和五黑鸡、特色优质烟草生产、有机米、油茶、农土特加工和中药材“六大基地”建设;三是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着重抓好金友“优质米”、“有机米”和邓坊上湖“高山李”以及“五黑鸡”等品牌建设,提高我市名、优、稀、特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四是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引导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致力把金友打造成为粤北地区最大的现代化粮油加工企业

(四)坚持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努力做大做优第三产业。围绕“十二五”创建“粤赣边际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优选地”的目标,加快特色旅游产业发展,拓展旅游发展空间,打造提升“大珠玑”旅游品牌,加快推进旅游强县建设。一是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珠玑古巷、梅关古道、孔江国家湿地公园、帽子峰省级森林公园、青嶂山—小流坑自然保护区、坪田银杏等特色景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一批星级酒店建设,打造“酒店产业”,不断提升旅游接待服务水平。二是不断拓展旅游发展空间。以珠玑古巷、梅关古道为基点,加快构建“大珠玑”旅游体系,不断规范旅游行业管理,构建精品旅游路线,提升服务水平,努力打造“大珠玑”旅游产业不断发展新格局。三是深层次开发文化旅游,重点打造珠玑文化、红色文化、恐龙文化、温泉养生、生态观光等五大旅游品牌,提升南雄旅游文化品位。四是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大力开展节会活动和客源地推介等活动,进一步强化与主要客源地和旅游机构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客源共享、市场共享,形成宣传推介和市场开发的叠加优势,进一步提升大珠玑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力争2012年旅游人数达到154万人次、旅游业收入达到10.9亿元。

(五)坚持发展文化事业,努力提升城市文化品味。文化事业发展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软实力象征,也是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要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大力推进我市创建文化强市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推动南雄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一是全面提升市民道德文化素质。按照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传承传统美德和遵守行为规范教育,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增强服务于实现南雄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意识和信心,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二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做好文化的规划定位,挖掘我市深厚的文化底蕴,推进文化创新,繁荣文化市场,发挥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支持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建立特色文化产业。深度挖掘整合旅游文化资源,努力形成南雄特色的文化产业,使其成为我市经济加快发展的新增长点。三是进一步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投入,加快推进影剧院、综合文化大楼、珠玑文化产业园、珠影文化广场等项目建设,保障人民基本的文化需求和权益。

(六)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理念,努力构建南岭生态保护体系。坚持可持续发展,以构建南岭生态安全屏障、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和打造粤北生态文明品牌为目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做大做强我市生态产业。一是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以产业转移园为载体,引导企业间的生产联结,强化节能减排督促监管,实施好固体废弃物集中处置,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逐步实现循环生产和清洁生产。二是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深入实施南岭生态发展规划,争取实施南岭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继续推进孔江国家湿地公园、帽子峰省级森林公园的综合保护,认真落实生态补偿、生态公益林补偿、天然林保护和小流坑-青嶂山自然保护区相关政策,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继续加大雄州公园和景观林、绿道建设。积极开展农村生态示范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大农村清洁美等工程建设力度,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逐步实现农村清洁能源应用。三是积极落实好生态功能区规划。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即将颁布,我市被列为生态发展区,贯彻落实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对我市生态建设意义重大,将促进我市生态建设上新台阶,推动我市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七)积极做好对接大文章,助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继续抢抓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努力从观念、项目、平台上与珠三角发达地区实现对接。一是不断加大解放思想的力度,充分认识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对促进我市发展的重大意义,坚决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上来。一切为了南雄的发展,多想办法,多抓落实。二是突出产业转移工业园平台对接。工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要突出在园区平台建设和解决项目用地、企业用工、融资等问题上下功夫,从承接平台上实现对接。三是做好项目对接工作。承接产业转移的成果最终体现在项目的建设和项目的建成上。要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针,加大项目承接的主动性和针对性,畅通项目对接渠道。四是做好政策对接工作。打好“原中央苏区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三块金字招牌,要用好用足可支持发展的政策,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后发争先。利用好原中央苏区县参照实行西部地区政策,挖掘每条政策可能蕴含着的项目。要加强与国家、省市相关部门的政策对接工作,跟踪落实各项支持措施,力争使政策措施逐项争取到位,把扶持政策措施转化为落地的项目。

(八)坚持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并重,加快幸福南雄建设。认真抓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扎实做好“新农保”各项工作。继续实施再就业工程,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破解就业难题。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积极推进新八一路小学、新雄州中学、新全安中学的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贯彻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积极稳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重大传染病监控防治,努力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抓好社区、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体育活动。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巩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省优质服务县成果。加快廉租房建设。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深入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继续加大“三项整治行动”实施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着力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继续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努力推进双拥工作和预备役工作。

各位代表,完成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任务十分艰巨,总体上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和困难同在。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打造粤北门户城市、建设幸福美好南雄的目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乘势而上,为圆满完成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任务,实现南雄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
关注政务微信
扫一扫
打开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