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南雄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建设幸福南雄这一主题,全力实施“一个目标五大战略”,大力推进“三个
一、 综 合
初步核算,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6.76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88亿元,增长6.0%,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0.2%;第二产业增加值29.14亿元,增长25.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5.6%;第三产业增加值35.75亿元,增长11.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4.2%。三次产业结构为25.2:33.6:41.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业增长16.6%,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0.9%,住宿和餐饮业增长6.2%,金融业增长11.3%,房地产业增长2.8%,其他服务业增长11.7%。民营经济增加值66.44亿元,增长17.3%。按常住人口计,人均生产总值为2.695万元,同比增长13.3%。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为11.8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7%;占第三产业比重为33.1%。
地区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指 标 |
2012年 |
比上年增长+-% |
地区生产总值 |
86.76 |
14.5 |
第一产业 |
21.88 |
6.0 |
第二产业 |
29.14 |
25.5 |
工业 |
21.24 |
30.5 |
建筑业 |
7.89 |
13.3 |
第三产业 |
35.75 |
11.3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4.51 |
16.6 |
批发和零售业 |
4.89 |
10.9 |
住宿和餐饮业 |
1.66 |
6.2 |
金融业 |
0.85 |
11.3 |
房地产业 |
2.50 |
2.8 |
其他营利性服务业 |
12.82 |
15.0 |
非营利性服务业 |
8.52 |
7.5 |
价格指数平稳。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7%,低于上年2.3个百分点;城市间交通费价格指数为102.1%,低于上年6.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99.5%,低于上年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101.3%,低于上年3.9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经营业价格指数为100.6%,低于上年3.3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1.9%,低于上年1.5个百分点;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为105.3%,低于上年10.9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持续稳定,安置就业人员2.06万人,其中城镇新增就业5221人,向外输出劳务人数9.47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0.8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8%以内。
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其中税收收入2.77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4.68亿元,同比增长16.4%。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受外部环境影响,经济发展受到的冲击仍在持续;经济总量偏小、财政自给率低;园区建设亟需加强和完善;重点项目拉动投资增长乏力。对比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社会事业和民生投入仍需加大;维护社会稳定面临较大压力;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等。
二、农 业
2012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政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和农村经济总体发展良好。
农业农村经济效益持续稳定增长。初步统计,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03亿元,同比增长6.2%;其中种植业产值23.11亿元,林业产值2.37亿元,牧业产值8.68亿元,渔业产值1.30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3%、10.3%、6.8%、6.1%和12.6%。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1.88亿元,比上年增长6.0%。
特色农业不断发展壮大。打造了江头镇武岭金银花及花卉等七个现代农业精品园区。现代烟草农业、特色养殖等农业“六大”基地建设快速推进,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金友集团、翠屏公司获韶关市政府表彰奖励。
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完成烟叶收购31.3万担,收购金额3.3亿元、同比增长12.1%;种植水稻45.55万亩、总产20.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0.7%和3.3%;种植花生10.87万亩、总产2.3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5.0%和6.4%;种植蔬菜11.34万亩,总产18.7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3.5%和14.6%。
畜牧业健康发展。全市肉类总产量3.67万吨,同比增长5.6%;禽蛋产量0.31万吨,同比增长9.6%。在华农温氏畜牧公司带动下,我市生猪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年末生猪存栏为24.87万头,同比增长8.7%;生猪出栏为36.77万头,同比增长4.3%。全年家禽存栏为126.44万只,同比增长2.8%;家禽出栏593.77万只,同比增长9.2%。畜牧业增加值3.49亿元,同比增长6.8%。
水果面积产量增加,渔业生产持续平稳。年末实有水果种植面积4.18万亩,水果总产量2.2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5%和18.8%。水产品总产量1.52万吨,同比增长6.0%。
林业生产加强。完成造林3.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4.2%。在第七届中国竹文化节上,被国家林业局、中国竹产业协会授予“中国特色竹乡”荣誉称号。当年完成荒山荒(沙)地造林面积1.32万亩,更新造林1.82万亩,幼林抚育作业面积10.7万亩次,四旁(零星)植树38.26万株,木材采伐量为3.73万立方米,毛竹砍伐325.03万根。全年完成林业增加值1.58亿元。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加强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年投放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664万元,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资金187万元,小型农田水利示范镇建设资金800万元,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1317万元,森林碳汇资金751万元,生态公益林建设得到加强。村级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不断加强,全年拨付“一事一议”项目奖补资金986万元,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资金542万元;以名镇名村示范村和“一事一议”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公路路面硬化、村庄整治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力度加大,农业生产安全进一步保障。
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2012年,累计发放种粮直补资金3288万元,良种补贴资金677万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81万元,较好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确保了我市粮食丰收。拨付扶贫“双到”长效机制资金1160万元,低收入住房补助资金683万元,整村推进建设资金240万元,较好地支持了贫困户脱贫致富,推动了贫困村建设。
2012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单位:万吨
产品名称 |
产 量 |
比上年增长+-% |
||
粮食作物 |
22.86 |
|
2.8 |
|
稻谷 |
20.52 |
|
3.3 |
|
旱粮 |
0.56 |
|
10.6 |
|
薯类 |
1.11 |
|
-6.0 |
|
大豆 |
0.67 |
|
-2.2 |
|
经济作物 |
|
|
|
|
花 生 |
2.35 |
|
6.4 |
|
烟 叶 |
2.37 |
|
-1.3 |
|
水 果 |
2.25 |
|
18.8 |
|
蔬 菜 |
18.77 |
|
14.6 |
|
猪 肉 |
2.72 |
|
4.3 |
|
家 禽 肉 |
0.86 |
|
9.2 |
|
禽 蛋 |
0.31 |
|
9.6 |
|
鱼 类 |
1.48 |
|
6.0 |
|
农民人均纯收入8180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6.5%。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55.97亿元,同比增长9.5%。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加强。农田水利方面,总投资1430万元的古市、珠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全部完工,并通过省、市验收。总投资1100万元的珠玑镇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项目全面完成。“国家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项目完成年度投资2290万元。投资1100万元,完成了5000亩农田整治项目。
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2012年末,全市农机化作业服务专业户达1397个,农机从业人员3348人。农业机械总动力为28.51万千瓦,同比增长0.5%;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2台,小型拖拉机1.6万台,联合收获机606台,耕整机1391台,旋耕机1032台,水稻插秧机57台,排灌动力机械5050台,机动喷雾(粉)机7470台,机动脱粒机21410台。运输机械1.24万辆,农用水泵9310台。农作物综合化机械水平达到51.35%。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12年,我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扎实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经济实现了新的飞跃。
工业对经济发展贡献不断增强。初步统计,2012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80.17亿元,同比增长31.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5.09亿元,同比增长43.5%;实现工业增加值16.96亿元,同比增长38.8%。工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为47.2%,拉动GDP增长6.85个百分点。
园区工业发展迅猛。初步统计,2012年园区新增13家规上工业企业,纳入常规统计的企业个数达到48家。完成工业总产值45.99亿元,同比增长50.3%,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70.7%;实现工业增加值11.84亿元,同比增长51.5%,占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的69.8%。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二期园区建设如火如荼,已完成征地5000多亩,平整土地2600多亩,招商工作积极推进。园区连续第二年荣获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目标责任考核优秀等次。
在园区发展带动下,陶瓷建材、浆纸制造、热电能源等特色工业产业迅速发展,目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达到73家,工业总产值超亿元企业37家,工业经济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2012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
计量单位 |
产 量 |
比上年增长+-% |
||
钨精矿折含量(折三氧化钨) |
吨 |
232.02 |
|
-7.4 |
|
钼精矿折含量(含纯钼45%) |
吨 |
154.08 |
|
33.5 |
|
机制纸及纸板 |
吨 |
42888 |
|
-3.6 |
|
发电量 |
万千瓦时 |
8891 |
|
57.4 |
|
鲜冷藏冻肉 |
吨 |
4144 |
|
3.9 |
|
服装 |
万件 |
18.4 |
|
67.7 |
|
商品混凝土 |
万立方米 |
41.7 |
|
84.1 |
|
塑料制品 |
吨 |
59593 |
|
54.5 |
|
涂料 |
吨 |
102149 |
|
53.9 |
|
轻重工业结构不断调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轻工业增加值7.52亿元,同比增长36.8%,完成工业总产值29.82亿元,同比增长39.9%;实现重工业增加值9.44亿元,增长40.47%,完成工业总产值35.27亿元,增长46.7%。轻重工业产值结构由上年的48.3:51.7调整为45.8:54.2。
工业产销衔接好。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销售产值64.04亿元,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4%.按轻重工业分,重工业为98.7%,轻工业为98.0%;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为99.4%,股份制企业为98.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为98.0%,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为98.1%。
工业经济效益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74.43%,比上年提高72.26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利税总额8.8亿元,实现利润5.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6.0%和68.7%;总资产贡献率48.44%,提高10.83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18.51%,提高6.31个百分点;投资周转率167.13%,提高25.76个百分点;产值利税率13.52%,提高1.32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2.9次/年,加快2.45次;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2.9万元/人,提高8.4%。
2012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0.55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19.1%。
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完成了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建筑业持续较快发展。全部建筑业完成增加值7.9亿元,同比增长15.2%。其中资质以内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5.18亿元,实现增加值4.8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6%和28.0%。营业收入12.87亿元,其中营业成本9.27亿元。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5.49万平方米,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94.57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86.14万平方米,竣工房屋价值6.62亿元。全市资质建筑企业上交税金8774万元,实现利润1.5亿元。按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15.36万元,比上年提高3.29万元。
四、 固定资产投资
初步统计,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1.02亿元,同比增长13.2%,比全年预期增长目标高3.2个百分点。其中基础建设完成18.94亿元,同比增长70.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5.78亿元,第二产业投资33.17亿元,第三产业投资32.0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9.4%、-8.0%和36.7%。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增长 24.7%,民营经济增长6.5%。资金来源呈现多元化。自筹资金成为主渠道,达到63.74亿元,同比增长26.1%;自筹资金占全部到位资金的86.0%,比重比上年提高了5.3个百分点。
民营投资总额达到 46.55亿元,占全部投资总量的65.5%,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5.5个百分点。民营投资已经成为我市投资的主要构成部分。
重点项目顺利推进。我市共安排重点建设项目43个,其中新建项目18个,续建项目25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0.7亿元,全面完成年度计划。工业方面,绿洲公司投入资金1.1亿元,新增6条生产线;彤置富水泥项目完成投资2.1亿元;乐华陶瓷新增洁具生产线已投入1.5亿元;园区扩园、园区二期道路和化工产品电子交易物流中心建设顺利推进。
农田水利方面,投资2290万元,完成了“国家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年度建设任务;投资1430万元,完成了古市、珠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1227万元,解决13宗农村饮水问题;投资1100万元,完成了5000亩农田整治项目。
交通电力方面,韶赣铁路建设重新启动,奥威斯大道建成通车,铺设83公里农村水泥公路,超额完成此项工作任务;投资2073万元,完成了农村电网配网改造工程。
旅游配套方面,广东奥威斯乐园项目和五星级锦绣花园酒店已启动建设;帽子峰省级森林公园投资200多万元完善配套建设;国际会展中心四星级酒店建设顺利推进。
城市建设日益完善。总投资6亿元的南雄·东方(大润发)广场开工建设;总投资17.8亿元的大福国际名城(一期),已完成投入2.3亿元;雄州公园完成投入300万元;韶赣汽车城完成投资2000万元;翠竹居小区完成投资2500万元;78套公租房建设完成投资150万元;城区天然气主管网基本建成;全安垃圾填埋场已开工建设,垃圾压缩中转站已投入使用;珠影文化广场项目如期推进,新城影剧院影厅已投入使用。
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完成投资5.14亿元,同比增长24.7%。房屋施工面积53.3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1.49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28.8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0.2%;其中住宅26.3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0.7%。商品房空置面积0.1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7%。商品房销售额9.32亿元,同比增长18.7%;其中住宅商品房销售面积8.25亿元,同比增长21.9%。
全年园林绿化面积155.31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109.74公顷,同比分别增长0.35%和0.5%。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63.86公顷,同比增长0.3%。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4.51亿元,同比增长16.6%。
城乡交通运输方便快捷。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2183.676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里程1314.154公里。公路密度为0.939公里/平方公里。随着居民收入增加、购买力增强及道路交通的改善,机动车辆的数量不断增加。全市新增民用汽车1260辆,同比增长18.8%;新增摩托车1558辆。
电信和邮政业务稳步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完成1.65亿元,同比增长7.1%;其中电信企业营业收入1.39亿元,增长6.6%。全市年末拥有固定电话交换机总量9.1万门,同比下降28.3%。固定电话用户6.03万户,同比下降5.1%。全年邮政业务总收入2639万元,同比增长9.7%。发送函件53.35万件,包裹0.47万件,订阅和销售各种报纸223.32万份。全市移动通信业务不断扩展,移动电话业务增加,移动通讯质量提高。全年移动电话用户24.51万户,增长19.9%;网络建设不断加强。2012年末,全市使用互联网用户达到2.51万户,增长24.3%。
民营物流快速发展,中通、圆通、韵达、申通E等快递物流公司快速崛起,业务量大幅增长。
旅游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加大投入力度,旅游项目建设、旅游市场开发不断推进,旅游服务不断提升。完成了《南雄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南雄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打造“广东省旅游强市”和“粤赣边际旅游度假优选地”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旅游项目建设快速推进,珠玑旅游大道、梅关古道战壕修复、奥威斯大道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珠玑古巷停车场、游客中心、奥威斯乐园等旅游项目进展顺利。成功举办了“珠玑巷姓氏文化节”、“梅岭梅花节”、“中国旅游日”等一系列旅游节庆活动,旅游推介力度进一步加强。“珠玑古巷·梅关古道”荣膺国家4A级景区,帽子峰林场被评为“广东省森林生态旅游示范基地”,珠玑古巷姓氏文化节获评“最具影响力广东县域民俗文化节庆”,旅游产品质量显著提高。民营住宿行业蓬勃发展,奥威斯酒店、丽景酒店、唐巢宾馆等具有一定规模的酒店(宾馆)大大提升了我市的旅游基础设施质量。全市酒店(宾馆)床位数2980个,其中三星级酒店4家,客房总数418间,床位数787个,为我市的旅游和消费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全年接待游客172.56万人次,同比增长28.6%;实现旅游收入11.72亿元,同比增长28.8%。
六、贸易和外经
我市持续拓展消费市场,不断完善消费政策,特别是以旧换新、家电下乡和农民购置农机具补贴的实施以及平价商店的开设,极大地激发了城乡居民消费的热情,全市消费品市场始终保持旺盛的势头。城乡居民对汽车、住房等大宗商品的购买力不断增强,餐饮、娱乐、中介、物流等服务业快速发展,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91亿元,同比增长16.0%。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3.3亿元,增长16.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7.61亿元,增长15.7%。分行业看,批发业总额0.58亿元,增长13.0%;零售业总额26.98亿元,增长16.2%;住宿业营业额0.12亿元,增长16.0%;餐饮业营业额3.24亿元,增长14.1%。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飞跃进展。全市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显著增强。全年出口总额2831万美元,同比增长9.7%;实际利用外资2306万美元,同比增长12.5%;引进投资项目11宗,合同金额9.7亿元。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认真贯彻实施国家货币政策,切实加强金融风险监测,确保金融运行质量,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质的金融服务。2012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75.43亿元,比年初增加9.4亿元,增长14.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59.93亿元,比年初增加8.67亿元,增长16.9%。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23.08亿元,比年初增加4.34亿元,增长23.2%,其中短期贷款3.74亿元,比年初减少0.21亿元,下降5.2%;中长期贷款19.33亿元,比年初增加4.55亿元,增长30.7%。帽子峰镇成立了广东省首家“乡镇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站”和首个农村手机支付试点;在韶关市率先实现了银行卡助农取款行政村全覆盖。
2012年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万元
指 标 |
年末数 |
比年初增长% |
||
各项存款余额 |
754315 |
|
14.2 |
|
其中:单位存款 |
130845 |
|
10.8 |
|
储蓄存款 |
599343 |
|
16.9 |
|
财政性存款 |
23045 |
|
-19.9 |
|
各项贷款余额 |
230776 |
|
23.2 |
|
其中:短期贷款 |
37430 |
|
-5.2 |
|
中长期贷款 |
193347 |
|
30.7 |
|
财税金融保障能力明显加强。我市财政坚持“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理财有规、用财有效”和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较好地完成了财政各项工作,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15.3亿元,同比增长12.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4亿元,同比增长17.7%。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4.7亿元,同比增长16.5%;财政总支出15.3亿元、同比增长14.8%。财政收支基本平衡。国税税收收入完成1.6亿元、同比增长26.2%,地税税收收入完成3.6亿元、同比增长7.9%。
2012年财政收支项目表
单位:万元
项 目 |
金 额 |
比上年增长+-% |
||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合计 |
40018 |
|
17.7 |
|
其中:国内增值税 |
3208 |
|
26.5 |
|
营业税 |
4564 |
|
48.8 |
|
企业所得税 |
1083 |
|
-17.0 |
|
房产税 |
982 |
|
-14.8 |
|
耕地占用税 |
3480 |
|
187.1 |
|
烟叶税 |
7357 |
|
15.6 |
|
行政事业性收费 |
4287 |
|
80.4 |
|
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合计 |
146838 |
|
16.4 |
|
其中:一般公共服务 |
24691 |
|
23.5 |
|
教育 |
32184 |
|
20.8 |
|
文化体育与传媒 |
2370 |
|
63.8 |
|
医疗卫生 |
16941 |
|
7.6 |
|
节能环保 |
2583 |
|
-41.5 |
|
农林水事务 |
29459 |
|
25.2 |
|
交通运输 |
5305 |
|
199.4 |
|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随着市场的开放和准入机制的逐步完善和成熟,我市保险事业稳步推进,中保、人寿、平安、新华、太平洋等保险公司业务日趋增长。全年保费收入9008万元,同比增长9.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962万元,人寿险保费收入704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4.7%和5.4%。支付各项赔款给付2331万元,其中财产险赔付款1257万元,增长33.0%;人身险赔付1074万元,下降23.0%。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2012年,我市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加强优质教育工作力度,教育强市创建工作稳步推进,教育事业取得新成就。
教育投入加大,基础教育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地方财政对教育支出达到3.22亿元,同比上年增长20.8%。学校占地面积232.06万平方米,其中校舍建筑面积64.53万平方米;微机室、语音室、图书室等辅助教学设施进一步完善,图书拥有量达115.42万册。
稳妥推进城乡学校布局调整,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普九”工作和素质教育进一步巩固提高。全市基础教育学校数(园)98所,其中义务教育学校46所,高中学校3所,幼儿园48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
“教育创强”工作力度加大。投入资金3339万元,创建了百顺、全安、坪田、江头、乌迳等5个教育强镇。教育“四大民生工程”项目完成投资3亿元,其中新全安中学完成建设、特殊教育学校已经投入使用。
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和充实,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教育事业取得喜人成绩。全市基础教育专任教师4443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1533人,占专任教师人数比重为34.5%,比上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专科学历人数为2184人,占专任教师人数比重为49.2%,比上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入学率均达到100%。高考录取2968人,其中:本科934人,专科2034人。
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2012年,我市贯彻实施“科技兴市”、“科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战略,按照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标准开展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加大科技推广力度,科技成果的转化、知识产权管理和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步,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学技术应用不断拓展,科技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全年举办科技交流会4次,交流会参加人数800多人次;举办科普讲座6次,科普讲座参加人数1200多人次;科技攻关项目23个,全年专利申请128件。
科技创新工作卓有成效,向国家、省成功申报科技项目8个。湖口中学教师李步民申报的“轮式发动机”获国家发明专利。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2012年,我市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精彩纷呈。
文化强市创建工作稳步推进。积极推进数字电视工作,全市有线电视用户总数达5万户,其中市区2.75万户。市图书馆藏书总量达8.19万册,其中图书7.53万册。全市电影放映场次2496场,观众37.44万人次。全市拥有名胜古迹和文物保护区26处。
珠影文化广场项目顺利推进,将向市民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开展孝廉文化、道德讲堂活动,在全市营造了孝爱廉政社会氛围。
掀起“十八大”学习活动高潮。举行了“喜迎十八大·好歌献给党”歌咏才艺大赛和“喜迎党的十八大书法大赛”,举办了《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推进两建工作暨“合理规划、严格执法建设美好家园”》为主题的广场文艺演出,使“十八大”精神深入人心。
文化惠民活动不断深入。夕阳红老年学校、乐韵少儿艺术团、金叶艺术团、老年合唱团、喜洋洋乐队等一批群众艺术队伍有力地推动了南雄群众文化发展;文艺界开展下乡服务基层传授书法技艺活动;举办了“全国书画特邀作品展”;市图书馆开展流动书香车送书下乡等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南雄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文物得到有效保护利用。湖口镇回龙寺塔、百顺镇溪头塔和南雄府学宫大成殿被列入第七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龙船歌》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火龙》和《龙船歌》传承人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全民健身运动和体育竞技水平稳步提高。参加地级市以上运动会8次,获得奖牌84块,分别比上年增长37.5%和55.6%;全市各单位举办各类运动会49次,参加比赛人数达3.43万人。全民健身运动如火如荼,群众健身热情高涨。
行政服务和政务环境有效改善。深入开展“树正气、强责任,心无旁骛推动南雄跨越发展”主题学习教育和“依法办事,忠诚履职,推动发展”主题实践活动,干事创业、加快发展成为全市上下的主旋律。17个镇完成基层服务大楼主体工程建设,3个镇完成了镇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市、镇、村三级综合政府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有力推动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行政执法责任制和工作问责制不断健全,政府信息公开、政务公开和办事公开机制逐步完善。
医疗卫生投入加大。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推进基层医药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2012年财政给付基本公共卫生资金人均25元,投入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资金2148万元,同比增长76%,有效保障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行,满足广大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全民医保水平大幅度提高。
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医疗卫生体系日趋完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28个,其中医院21间,医院病床位1122张,同比增长2.0%。医生、卫生院技术人员1034人,同比增长4.0%,其中:医生人数374人、增长2.5%。医院、卫生院诊疗人数71.1万人次,同比增长11.6%;婴儿死亡率0.6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0.98%,产妇住院分娩比例继续保持100%。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口35.74万人,筹资标准由每年230元提高到27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7432万元。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食品药品安全整治工作,加强了餐饮经营户、学校等单位(企业)食品安全检查,确保了广大市民的食品安全。切实加强了疾病的防控工作,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理和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持续低速增长。据公安部门统计,全市年末户籍人口47.48万人,同比增长0.3%。其中:农业人口39.02万人,占总人口的82.2%;非农人口8.46万人,占总人口的17.8%.年末总户数13.398万户。全市常住人口32.32万人(省下管一级数据)。城镇化率达到44.74%。
2012年人口数及其构成
单位:万人
指 标 |
年末数 |
比重(%) |
|
全市总人口 |
47.48 |
100.0 |
|
其中:农业人口 |
39.02 |
82.2 |
|
非农业人口 |
8.46 |
17.8 |
|
其中:男性人口 |
24.44 |
51.47 |
|
女性人口 |
23.04 |
48.53 |
|
人口和计生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创建工作有序开展,保持了稳定的低生育水平,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全市落实计生“四术”5803例,现有已婚育龄夫妇落实节育措施8.34万例,节育率为78.78%。全年出生人口(计生口径)8837人,人口出生率为18.2‰,政策生育率为63.18%,死亡率5.83‰,自然增长率为12.37‰。被国家人口计生委授予“全国阳光计生示范单位”称号。
2012年,市委、市政府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
在岗职工收入增加。年内城镇单位从业人员3.04万人,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9.91亿元。继续提高机关事业单位的生活津贴,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33138元,同比增加4102元,增长14.1%。
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180元,同比上年增长16.5%,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4.2%;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下同)为51.63%,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5315元,同比上年增长14.5%;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2.3%;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2.1%,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不断改善。如期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建成32套经适房,100套廉租房,已落实206套危旧房改造,78套公租房建设任务。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8.3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9.45平方米。
城市管理明显加强,市容市貌明显改善。加强了城市管理力度,规范了门店经营及广告张贴和悬挂方式,市容市貌不断好转。城区天然气主管网基本建成;全安垃圾填埋场已开工建设,垃圾压缩中转站已投入使用。园林绿地面积155.31万平方米,城区绿地率21.5%,城区人均公共绿地10.74平方米。
社会保障不断健全。顺利启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新农保、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5.9万人和0.5万人, 5.2万名60周岁以上老人已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被省政府评为“全省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先进单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社会救助工作加强,扩大城乡最低居民保障覆盖范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镇从人均110元提高到135元,农村从人均65元提高到80元,有效改善了城乡低收入群众的生活。在册低保户7341户,财政支出2259.6万元;在册五保户1197人,财政支出39.2万元,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全年筹集社保资金4.1亿元,支出3.7亿元。财政拨付新农保资金4058万元,新农合资金7432万元,有效保障了居民的基本生活,促进了社会和谐。
就业形势进一步稳定。实施了一系列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积极推进新农保试点工作;加大劳动力培训就业力度,扩大就业渠道,以就业促稳定、促和谐、促增收;积极落实就业各项政策,城镇新增就业5221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025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28人,转移农村劳动力823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
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成果显著。我市通过大力实施产业扶贫策略,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扶贫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确保贫困户稳定增收、长期摆脱贫困。3年来全市累计投入扶贫开发资金2.5亿元,其中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超过1亿元,改善和增加农田灌溉面积2万亩;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2460万元,兴办村集体经济项目290个。经过努力,45个贫困村生产经营性经济收入达到357.16万元,平均每村7.94万元,村集体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贫困村的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8614元,其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8863元,有劳动能力的3956户贫困户、1.57万人全部实现了脱贫。
十一、资源、环境、社会和安全生产
深入开展“三打两建”工作,违法占地建房、滥伐林木、盗采矿产“三项整治”工作力度加大,适应南雄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初步建立。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扎实推进,各类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加强了企业安全生产、交通运输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公共突发性事件得到有效预防和处置。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财政用于生态公益林和森林碳汇资金资金合计超过2000万元。森林覆盖率达到64.19%,比上年提高0.76个百分点。加强了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完成了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加强水源保护区水质检查,确保饮用水安全。全年废水排放总量1046.53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总量488.35万吨,生活废水排放总量558.18万吨。废水处理总量848.87万吨,同比增长27.8%,其中工业废水处理量440.99万吨,增长21.27%。废气排放总量53579万标立方米,同比下降29.2%。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90.34吨,同比下降68.7%。工业烟尘排放量240.98吨,同比下降69.3%,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91.08%,提高0.83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4.55%,提高10.44个百分点。环境污染治理投资530万元,同比增长10.6%。城市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得到加强。
全市水电资源蕴藏量7.39万千瓦,年水力供电量3.456亿千瓦时。全年总用电量32186万千瓦时,同比增长8.8%;其中工业用电量16635万千瓦时,增长2.9%;商业用电量2661.07万千瓦时,增长0.6%;住宅用电量10692万千瓦时,增长1.0%。
全年总用水量3.5亿吨,同比下降2.3%。其中,居民生活用水0.19亿吨,增长1.1%;工业用水0.36亿吨,下降2.2%;商业用水0.03亿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全年降雨量1966毫米,比上年增加711.9毫米,全年平均气温19.9摄氏度,比上年提高0.1摄氏度。
全市耕地总资源65.26万亩,其中常用耕地面积44.23万亩。水田44.11万亩,水浇地0.12万亩。25度坡可开发土地面积4.33万亩。全市林地总面积239.18万亩,林木蓄积量762.51万立方米,银杏基地2.35万亩。毛竹基地39.14万亩,松林基地73.44万亩。
党建工作不断加强。我市以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为契机,以“双向承诺”活动为载体,大力开展“五好四有”领导班子创建和“创先争优”活动,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活动,结合“三打两建”工作,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人员,营造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发展环境。“书记项目”工程、市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阳光工程”、党务公开工作扎实推进,打造了“园区党建”、“阳光低保”等一批服务品牌,创造了一流的发展环境。通过井冈山务虚会议,全市形成了发展共识,为进一步加快南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围绕提高干部执行力,通过开展“树正气、强责任”主体实践活动,在干部队伍中大力倡导“有为才有位”思想,鼓励敢闯敢干、开拓创新,充分调动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全市上下形成了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建立健全了政府服务体系,不断优化服务流程,细化服务措施,落实服务责任,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南雄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劲。
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企业和群众办事环节,行政服务效能大幅提升。加强对行政审批行为的日常监督检查,对违法违纪行为严格追究责任。确保依法行政。建立市领导和有关单位挂点联系企业制度,及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快企业建设步伐。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坚持不懈抓好信访维稳工作,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注: 1、本公报中2012年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从2011年起,规模以上工业统计口径由500万元调整为2000万元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统计起点由计划总投资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增速为可比口径。
4、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资料来源:本公报中城镇新增就业、登记失业率、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货币金融数据、外贸出口总额等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南雄支行;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等数据来自市外经局;国际互联网用户、邮电业务总量等数据来自邮政及通信部门(单位);旅游数据来自市旅游局;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专利数据来自市科技局;气象数据来自市气象局;用水数据来自市水务局;用电量数据来自广东电网韶关南雄供电局;测绘数据来自市国土资源局;艺术表演团体、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数据来自市文广新局;广播、电视数据来自市电视台;体育数据来自市体育局;卫生、新农合数据来自市卫生局;低保、社会组织数据来自市民政局;环境监测数据来自市环保局;林业数据来自市林业局;其他数据来自市统计局。